龍七公:公知的三種結局

遼寧阜新警員王聖元最近在網上發表針對「公知」的言論,引發熱議。他的大概意思是,公知和親美的「帶路黨」同屬一夥。公安在平時需要的時候就根據言論記錄,上門抓公知;中美開戰時,公安雖不能到前方打仗,但在後方有的是子彈,見到公知和帶路黨就殺。

雖然是個體言論,但考慮到王的警員身份,仍然可以反映當下一些人和部門對公知的態度。王是公開的治安警察,無獨有偶,幾年前流亡美國的作家余杰,在國會關於中國問題的聽證會上,爆出一段內地國保警員,即從事國家保衞和政治保衞的秘密警員對他說的話。

被污名化 苟延殘喘

余談到一次對他的審問時,由於拒不配合,有位國保頭目揪着他的領子說,別看你們在網絡上趾高氣揚、蠱惑人心、危害穩定,全國像你們這樣的公知不就二百個嘛。如果局勢危急,挖個大坑,把這二百人全埋了,一下就太平了。這段話傳出後,網上出現許多版本的二百人名單。有些人聲明無意和當局對抗,怎麼也上了名單?還有些人不忿,自認影響很大,名單上怎麼沒有他?沒上榜的想上榜,上榜的有的不想敏感化,有的引以為榮,還有的在爭排名和影響。

公知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指的是知識分子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以外,介入公共事務,對公共問題發表看法,往往是具有自由傾向和現實批判的言論。社交媒體剛興起的時候,公知的言論在網上頗有影響,有些粉絲眾多的「大V公知」更是呼風喚雨。但隨着網絡的整頓分化,特別是這幾年政治的變化,公知的好日子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官方對公知的態度,從最初網絡興起時的敬畏、忌憚,到現在全面掌控網絡後的蔑視、驅趕。警方更認為公知是麻煩製造者和不穩定因素,必欲除之而後快。民間對公知從過去的應者雲集,隨着這幾年的網絡嚴管、輿論分化,對公知的批評、揭露和不屑,愈來愈多。對內鼓吹正能量,對外反美、主張崛起的周小平等人,更受歡迎。就是公知內部也不斷分,革命黨和改良派、口炮黨和溫和派內鬥不止。在這種情況下,曾經內外通吃、名利雙收的公知,面對着三種結局:

一是污名化。經歷了抓大V、上央視、嫖娼和造謠的指控,再加上騙錢和與境外勢力勾結的揭露,公知已經像小姐、教授、開發商、煤老闆一樣被迅速污名化了。甚至不像土豪那麼直接,不像官員那麼實事求是,當官就是為人民幣服務,或讓人民為我服務。許多公知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說是愛國,卻老批評政府。表面上鼓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自由,實質上卻想搞美國那一套,還美其名曰是普世價值,其實就是一幫漢奸賣國賊帶路黨。

二是存在難。過去公知網上發貼、撰文、被採訪,網下搞講座、出書、帶隊遊學,經常上頭條、出專題,一個人的讀者比《人民日報》的訂戶還多。經過幾輪網上網下、從平台到內容的整肅,公知總體上已銷聲匿迹,公開管道和公共言論已難以存在,只能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苟延殘喘,隨時還會被解散、遮罩、封號。能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存在的,早就不是公知,而是風花雪月、吃喝玩樂、旅遊見聞的俗人一個。

走人跑路 轉行賣貨

三是走轉改。這本是中宣部近年對宣傳工作者的一個要求:「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借用到公知頭上,就是走人跑路、轉行賣貨、改弦易轍。許多公知跑到國外去了,有些沒有專職工作,難以用言論寫作換飯吃,只好利用殘留的名氣在網上賣東西,別的不好賣,就賣壯陽藥。看到有些體制內的公知被迫出局的慘狀,另一些趕緊鼓吹正能量,研究大國崛起、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