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由大腸息肉病變而成,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至今二千八百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長者中,八成八有大腸息肉需要切除,百分之六更已罹患大腸癌。有參與計劃的醫療機構亦發現,參加計劃到診的長者雖然未出現病徵,但照大腸鏡後發現息肉的機會比一般轉介個案高,息肉體積亦較大,若不消除,惡化為癌的風險較高。
政府去年九月起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為期三年,分三階段邀請四六年至五五年出生的長者參加(即計劃推出時年齡介乎六十一至七十歲)。
衞生署表示,截至上周四(十一日),共二萬八千多人交回大便樣本,一成四驗出大便隱血。二千八百人其後接受大腸鏡檢查,二千四百多人證實有大腸息肉需要切除。六成八人被診斷患大腸腺瘤;百分之六、共一百七十二人更罹患大腸癌,需轉介接受治療。
參與計劃的卓健醫療截至三月尾,共為一千二百多名長者化驗大便隱血、九十一人照大腸鏡,有七十七人驗出息肉,當中七人化驗後證實為大腸癌。
卓健外科專科醫生伍梓奇表示,受計劃資助來檢查的長者雖然沒有大腸癌徵狀,但驗出大便隱血要照腸鏡人士中,發現大腸息肉比例非常高,首十多名接受檢查者,全部找到息肉,且息肉體積通常比較大;最多息肉的病人有十顆良性息肉,其中幾顆體積逾一厘米,已經全部切除。他認為,息肉比例較高可能與計劃參與者年紀較大有關。他解釋,百分之一大腸息肉可病變成大腸癌。息肉愈大,風險愈高,體積超過一厘米的息肉,演變成癌症風險達一成。
伍醫生又指,若癌病變的息肉長於升結腸位置,由於位置太入,早期可完全沒有徵狀,直至病人因大腸癌出現貧血時做檢查,癌症可能已惡化至晚期。參加資助計劃而發現大腸癌的病人未有病徵,相信大多屬早期,治愈機會較高。五十歲以上人士屬大腸息肉高危族,卓健執行醫務總監周一建議政府,把計劃逐步擴展至五十歲或以上人士及加強宣傳,令更多市民受惠。
記者張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