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溝通 拒返工 或社交焦慮症

不願返工,常找藉口請假、逃避與人交流,與同事談話時對方皺眉已令自己緊張一整天,可能是社交焦慮症徵狀。精神科醫生指出,不少人誤以為社交焦慮症患者是「怕醜仔」,沒有及早醫治,但徵狀持續至嚴重影響社交,有上班族因頻頻「射波」被勸辭職。

每個人都關心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但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提醒,若果反應過分敏感,可能屬於社交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屬焦慮症一種,麥醫生表示,患者與他人相處時,不斷顧慮對方反應,「人哋皺眉頭就以為自己講錯說話。」患者上班上學都會感到極緊張,甚至逃避社交場合,不願出席親友聚會,並出現生理反應,包括手震、面紅耳熱、流汗、肚痛和尿頻。

倘徵狀維持半年 應求醫

社交焦慮症徵狀與先天性格內斂相似,病人家屬甚至病人自己可能把上述徵狀誤會為害羞。麥醫生表示,若察覺徵狀維持六個月以上,應該尋求協助。社交焦慮症若沒有及時處理,六成患者的症狀可維持數年,影響自信,約一半病人同時患抑鬱症,「覺得自己好無用」,逃避成為習慣,終日躲在家打機上網,部分病人以飲酒甚至吸毒意圖轉移注意力或壯膽,結果成癮。

現時很多兒童被家長捧在掌心呵護備至,麥醫生指這些「小公主、小王子」入學後發現不是事事順意,或被同學奚落,可能漸漸失去自信。另外,社交技巧較差的人較易「開口及着脷」,遇到挫折留下心理陰影,日後再到社交場合表現更緊張。

行為治療學社交 需時長

麥醫生說,有病人是上班族,由小公司轉到大企業後接觸更多人,徵狀浮現,「一開會心跳加速,好似被人注視,好大壓力。」一星期超過一半日子請病假,最後被勸辭職。有病人小時候被同學欺凌,留下心理陰影,長大後到外地升大學,在陌生的國度,壓力驟增,入演講廳看到眾多同學在座,感覺到所有人都對他投下目光,結果誘發出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需耐心治療,麥永接表示約需數個月至一年,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及學習社交技巧。先與熟人練習在不同場境下應對,再與關係疏遠的人交流,從社交中重新獲得成功感。

記者張汶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