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每年約有二十至五十宗鯨豚擱淺個案,需進行解剖以了解死因。惟傳統解剖和標本製作需時長,加上大部分鯨豚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增加解剖難度。東華學院研究團隊首次將人體用的電腦斷層掃描及磁力共振掃描等技術應用在海洋生物,為擱淺鯨豚進行「影像解剖」。準確度達八成八,可彌補傳統解剖的不足,助海洋生物學家進一步了解鯨豚的死因。有關研究已刊於國際學術期刊。
傳統的解剖和鯨豚頭骨標本製作程序十分繁複;先要用水和阿摩尼亞浸泡三個月,再以人手剝除肉質,過程需時長達半年。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葛展榮三年前開始研究,為鯨豚屍體進行「影像解剖」;以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和超聲波技術,檢測鯨豚屍體,並為其器官及組織重建3D影像。葛展榮指,利用「影像解剖」技術,可深入了解擱淺鯨豚的死因、身體狀況及生活史,從而制訂更有效的保育政策。
東華學院放射治療學四年級學生袁晞朗亦有參與「影像解剖」的研究,並將九條已進行「影像解剖」的鯨豚,重新以人手將其頭骨重新量度一次,比對兩者準確度。發現「影像解剖」鑑定鯨豚頭骨的準確度達八成八。袁晞朗表示,不少鯨豚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用傳統的解剖和標本製作方法,難以將鯨豚頭骨永久保存。利用「影像解剖」技術,可將鯨豚的數據以電子方式永久保存。研究團隊冀「影像解剖」未來可擴展至應用在其他稀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