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勿讓「沙灘露營」成為香港旅遊亮點

香港旅遊業缺乏新景點和新發展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周正值內地五一長假期,對香港來說已是「黃金」不再,丁財兩旺不復見,亮點竟由高檔購物消費變成新興的沙灘露營。近年旅遊業發展裹足不前的背後,有人歸因於香港的「人和」不足,也有人指原有的「天時」已過。我認為政府欠缺對旅遊業持續發展的規劃、政策扶持及景點設施配套的開發,亦是造成現況的原因。

港府應對慢半拍

於二○○三年,內地政府頒布「港澳個人遊」的政策,並陸續開放多個城市申請旅遊性質的簽證,令本港的遊客出現急速增長。自政策推行以來,內地遊客來港人數由二○○二年的六百三十多萬,增加至二○一三年的四千多萬,佔每年旅客總數的七成五。事實上,當年「個人遊」所能「帶旺」的行業非常廣泛,包括景區、零售、餐飲、酒店及物流等,而農曆新年、五一勞動節及十一假期更成為各行各業的三大黃金周。之前有着十數年的時間,香港旅遊業出現空前暢旺,不同區域均有店舖開張以迎接不斷上升的「個人遊」數目,內地旅客直接為香港創造七萬多個就業崗位,亦為本地生產總值貢獻約百分之一點三。

不過,在「個人遊」數目急劇增加的情況下,使香港引發諸多不同的社會問題,亦令部分市民以負面行動作出回應。不少市民認為,「個人遊」政策為香港的租金造成惡性增長,連帶物價出現不理性的通貨升幅,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的消費。更甚者,隨着旅客向全港不同區域擴展,部分商場店舖所出售的貨品皆變為招徠「個人遊」顧客為主,當中尤以新界北區最為嚴重。及至後期,某些主要街道演變成水貨的集散地,引發阻礙行人道、交通擠塞及噪音等問題,觸發部分地區人士的不滿。於二○一五年,激進本土派人士更號召一連串的「光復行動」,對內地旅客進行無差別的謾罵和侮辱,對本港「旅遊之都」的形象造成嚴重打擊。在其所謂的「光復」中,本土派人士故意與內地同胞挑起矛盾,更一度形成網上的罵戰,進一步加劇兩地群眾的誤解,使中港關係跌至回歸以來的新低。

事實上,環顧亞洲周邊地區,皆對中國遊客表示歡迎。就以日本為例,猶記得數年前曾往當地考察,發現其大型購物商場皆有清晰的中文指示,而部分售貨員亦能以中文與顧客進行溝通。此外,為免遊客的行李箱在街上行走時造成阻塞,其亦設有專門放置行李的地點,方便旅客之餘又能為當地居民減少不必要的影響。由此可見,在面對大量中國旅客湧入之時,不同地方會採取積極措施回應,而不像香港本土派所做出極其荒誕的「趕客」行為。不過,港府在旅遊基建的改善上又的確「慢半拍」,往往在問題出現前未能有合適方法處理。就好像,當局多年來提出旅客分流,於全港十八區開拓更多景點,以降低市區人流的壓力,但現今成效如何?又如當「水貨」問題困擾新界北區的居民時,政府是否可進行更嚴厲的執法行動?

檢討政策迎旅客

前陣子,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說,「香港只是個小島沒甚麼好玩」,批評本港旅遊資源不多,可觀賞及遊玩的地方實在有限。我雖不同意此說法,但政府也總不能坐井觀天,讓旅客自發開拓香港旅遊點,使用於本地及對外旅遊的資源錯配,造成衝突,令香港不能控制及把握旅遊業的發展方向。政府應盡快檢討現有的旅遊業政策,重新引領旅遊業規劃及發展,令香港旅遊業模式既能開拓及善用旅遊資源,迎合旅客千變萬化的旅遊和消費模式,又不影響本地日常生活資源,更能令港人受惠及分享到旅客到港消費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