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香港供水的挑戰與未來

立法會議員日前往廣東省考察東江供水設施,以了解現時粵港食水的供應情況。事實上,香港多年來有着穩定而優質的食水,一直有賴廣東省的配合,令市民毋須再經歷上世紀的水荒,也成為本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然而,今天的食水供應不是絕無憂慮,亦需要繼續優化我們的供水系統,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香港現時的人口達七百多萬,用水需求相當殷切,而本港地質層主要是花崗岩,不具滲水的特性,亦即難以儲蓄大量地下水。加之香港氣候特點存在全年降水不平均的現象,在旱季時難以單靠雨量為本港提供足夠的水資源,故天然雨量只能提供約百分之二十七的食水,其餘用水則需從東江河流引入。「東深供水工程」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協議,由中港兩地共同承擔興建供水的設施,將位於河源及惠州兩市的東江河水引流至深圳,再經大型集水管向香港運送食水,每年採購的水量定為十一億立方米。

不過,隨着廣東省的經濟及人口發展,整個珠江流域的用水宣布緊張。據報道,自二○○○年以來,廣東省至少經歷過三次嚴重的旱災。就以二○○四年為例,該年首十個月的下雨量只有一千二百多毫米,是五十年一遇的旱情;而在二○一一年,該年的汛期沒有廣泛降水,亦使江河水位下降嚴重,下游城市的供水量全線受到影響。除了自然氣候因素之外,珠江流域的水質亦受到十數年前工業發展所影響,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有資料顯示,雖然珠江流域的水質大致良好,但約有一成半的水質屬於第四或第五類用水,亦即只適合景觀或工業的用水,使珠江河流的水資源隨之下降。

欠缺節省用水意識

現時,香港向廣東省以統包的方式購買東江用水,每年以單一售價買入總共十一億立方米的水量。雖然社會上有人指其是「不平等條約」,香港需以高於市價引入東江水,但在現時珠江沿岸各市都在競爭食水的情況下,省政府仍確保每年向港供水為可抽水上限的一成。由此可見,食水價格的條款是用以確保本港有充足的水源之用,實不能以偏概全地斥責協議是為兩地的「不平等交易」。

另外,由於香港長期供水穩定,致使政府部門或一般市民欠缺節省用水的習慣或意識。單是水管老化所導致的爆裂或滲漏問題,就已造成每年二億立方米的浪費,約為全港用水的四分之一。而在鉛水事件發生前數年,審計署亦已指出,單是公共屋邨的滲漏問題,每年可造成一千七百萬立方米的浪費,反映當局必須盡快處理相關事件,避免造成更嚴重的食水虛耗。

事實上,現時香港政府亦積極開拓其他水源,包括使用再造水及研究海水化淡方案。所謂再造水,就是將建築物的頂部改裝成收集雨水系統,經過簡單過濾後用以沖廁或洗滌用的非食水,長遠有助降低水務署的供水壓力。此外,多年前在屯門及鴨脷洲的海水化淡試驗,證明該技術在港是可行的,惟處理一立方米水量的成本卻高達七點八元,遠高於美國及新加坡的相關技術,故日後如需廣泛引入海水化淡的話,勢必令水費大幅增加,亦是市民及社會各界需要考慮的因素。

解決水管滲漏問題

話說回來,正如英國有詩人曾經寫道,「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身為土地的一小塊……」的確,香港與內地一衣帶水,緊密相連,廣東省政府多年來亦一直確保香港供水穩定。有時真的不明白,部分本土人士要求擺脫對廣東省食水的依賴究竟是何種心態。在發展海水化淡技術之前,倒不如先解決本港水管滲漏的問題,亦是比任何爭議來得更實際、更可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