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大橋意外多 何堪超支雪上霜

「開開心心上班,平平安安回家」是內地常見的工地標語,文字雖然簡單,卻道出無數工人的心聲。港珠澳大橋施工八年頻頻奪命,已淪為令人聞風喪膽的「奈何橋」,工人連平安回家的卑微願望都可望而不可即,當局為求趕工疏於監管,跟草菅人命有甚麼分別?

上月底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發生的工作台墮海意外,釀成兩死三傷慘劇,再次敲響工業安全的警鐘。立法會財委會昨日舉行特別會議,勞福局官員成為眾矢之的。議員除了質疑大橋的死亡數字報細數外,又炮轟當局對違反安全指引的承建商判罰輕微,「幾萬元一條人命」,毫無阻嚇力可言,加上巡查及檢控數字偏低,形容大橋已淪為「奈何橋」,路政署和勞工處監管失職、互相扯皮難辭其咎。

議員們的批評顯然不是無的放矢。眾所周知,大橋受司法覆核狙擊而停工一年,進度遠遠落後於珠海及澳門段,以致建造成本大幅超支,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當局為了趕工而不顧一切。更要命的是,大橋採用從未在香港試驗過的「不浚挖」填海方法,難度大,風險高,資深工人視為畏途而拒絕參與,剩下經驗不足的新丁頂硬上,結果弄致手忙腳亂,愈亂愈錯,○九年施工至今已發生九宗致命工業意外,受傷個案多達二百三十宗,停工命令最少四百三十日,令工程進一步受阻,終於陷入愈趕工愈多甩漏,愈多甩漏愈多意外,愈多意外愈滯後的惡性循環。

屋漏偏逢連夜雨,大橋不僅淪為「奈何橋」、「血淚橋」,超支問題更是愈揭愈多,愈揭愈臭。由於大橋口岸工程涉及私人土地,港府需就佔用土地對業權人作出補償,奇怪的是,一五至一六年度的相關預算開支不過六千六百萬元,一六至一七年度卻突然暴增逾倍至一億三千多萬元。地政總署一直顧左右而言他,只表示預算大增是業權人提出補償申索所致,至於業權人是誰、基於甚麼原因批出申索等關鍵資料則諱莫如深,難怪議員質疑當局作賊心虛,申索不斷全因當初評估出錯,類似索償勢必陸續有來。

事實上,港府何止面對土地業權人索償,承建商因為工程不斷延誤而提出的索償才是最大的無底洞。截至今年二月,當局已接獲近六十億元涉及大橋口岸及接線工程的承建商索償個案,大橋再次超支絕對不足為奇。儘管高官依然死撐今年底通車的「目標不變」,然而工程嚴重滯後卻是不爭的事實,單是人工島飄移的補救方案至今仍未有定案已可見一斑,如果說內地和澳門隨時再被香港拖後腿,雖不中亦不遠。

說來實在唏噓,港珠澳大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已有人提出,當時香港物流業蓬勃,貨如輪轉,如果大橋及早通車,香港勢必如虎添翼。可惜好事多磨,大橋不僅一波多折,更是死傷枕藉,最怕到了通車之日,香港物流地位早就不保,大橋淪為大白象工程,那才是最大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