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是兒童心中的寶物,一支外形精緻的原子筆可招來同學羨慕,感覺自己與眾不同;小息時候與同學玩「彈間尺」,期待勝利後可沒收「戰利品」;放學後總愛在文具店流連,惦記着何時方儲齊整套四驅車擦膠。不過,對於不少本港基層及內地山區學童而言,文具雖然是日常必需,卻並非唾手可得,收藏家鍾燕齊(Joel)成立「文具銀行」,轉送捐贈所得文具,減少浪費之餘,亦寄望下一代不要忘記執筆寫字的樂趣。
甫踏進大門,便看見高掛的「西瓜波」、毽子,加上層架上琳瑯滿目的原子筆,令人回憶起小時候,踏入文具店時的「尋寶」心情。Joel表示,自小已愛好收藏,除獲熱心市民捐贈文具,近年更因文具店出現結業潮,僅於去年,已接收了十六間結業文具店的存貨,令積存漸多,加上眼見坊間有機構轉贈食物、服裝,但文具卻鮮見類似計劃,遂於去年底,萌起利用社交平台,將文具轉贈有需要人士的念頭,「好多人覺得科技令人脫離現實,但其實識得運用,科技可以將人拉返現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收到的文具五花八門,除了平日常用的原子筆、鉛筆外,亦有較專業的美術用品,故他需先進行分類、清潔,及確定能夠書寫,再轉贈給合適的對象,以免受贈者得物無所用,「例如內地山區唔會有筆芯替換,所以唔會送鉛芯筆;畫具就會送畀成年人,因為小朋友都未必識用。」
他希望可成為施、受兩方的橋樑,目前他與將軍澳一間小學合作,家長會協助收集剩餘文具,再由他將文具轉交本地學校,及送到內地青海省的孤兒手上,部分則會按主題區分,每星期公開讓市民上門免費領取,「佢哋要tag(標籤)番自己拎咗啲咩,方便捐助者知道啲文具嘅下落。」
「文具銀行」令有用的物資,在不同人的手上循環不息、延續生命,不致在書桌一角封塵,或長埋堆填區,難怪理念深受歡迎。從事文物修復的劉小姐便專程到臨,並捐贈一袋繪畫材料。另一名市民Bonnie攜同女兒Selina到訪,指在網絡得知此事,因女兒正在學習塗色,故特來參觀,「同畀佢睇吓,以前嘅文具係點嘅樣。」
圖︰吳康琦
文︰呂耀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