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則治,名喪則亂。香港政治體制不倫不類,管治架構千瘡百孔,既不是「三權分立」,也不像「行政主導」,導致回歸以來狀況百出,亂象叢生,司法獨立固然變成司法獨大,立法會更是拉布成風,行政淪為徹頭徹尾的跛腳鴨,幾乎寸步難行。
按照《基本法》立法原意,行政和立法的關係應是既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中央領導人也多次苦口婆心要求雙方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但事實恰恰相反,近年立法會拉布流會成為家常便飯,尤其是佔領行動後反對派發起全面不合作運動,議會更是經常陷於癱瘓,不僅具爭議性的政治議題動彈不得,經濟民生議題也備受阻撓,港府政策「推出一項、跪低一項」。
今屆立法會多了一班反對派政治新丁,情況更加惡化,這班新丁既不熟悉議事程序,也不願意遵守議事規則,一味譁眾取寵,無事生非,把議事堂搞得烏煙瘴氣,有人形容「核彈變臭彈」,一點也不誇張。以工務小組為例,開了多次會依然沒有通過任何工程項目撥款,直至主席「剪布」限制議員發言次數及時間,才好不容易通過大埔一個公屋項目。工務小組本年度只有十七次會議,需要處理四十三個項目,涉及逾千億元撥款,按照這種議事進度根本不可能完成。須知牽一髮動全身,工程項目受到拖延,除了影響數十萬從業員生計,亦令建造成本不斷上升,最後受害的依然是納稅人及普羅市民。近年大型基建無一不延誤,無一不超支,港府固然難辭其咎,難道反對派政客就沒有責任嗎?
見微知著,拉布歪風愈吹愈烈,不只是工務小組受到影響,所有小組委員會都難以幸免。近年預算案成為反對派重點狙擊目標,每次都要反覆拉鋸才能勉強過關,正是典型例子;而版權修訂條例及醫委會改革草案先後被拉倒,更是反對派政客逆民意而行的恥辱標誌。本來,拉布作為議會少數派一種抗爭手段,偶一為之並不奇怪,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市民是不難理解的。然而,當政客走火入魔,為反對而反對,事無大小都以拉布阻撓,連關乎整體社會利益的經濟民生議題也不放過,實在很難不令人反感,特別是以犧牲多數市民利益,達到個人政治目的的做法,更是赤裸裸的政治騎劫。
政客如戲子,如果水平高一點演技好一些,觀眾也許不至於那麼反感,壞就壞在部分政客有如小學雞,既沒有議政能力,又缺乏演技,連一些基本常識也不甚了了,以致醜態百出。每當看到他們在雞蛋裏面挑骨頭,或是對雞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而且擺出一副義正辭嚴的姿態,總是令人忍俊不禁。
小數怕長計,上屆立法會四年會期,單是拉布就浪費了二百三十多個小時會議時間,直接浪費約一億元公帑,因此導致的工程超支等經濟損失更是數以十億元計。今屆拉布風氣變本加厲,造成的損失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正所謂一損俱損,議題塞車令基建受阻還是其次,立法會拉布對香港造成的最大傷害是發展停滯、競爭力倒退。內地學者曾警告,相對於內地經濟迅速騰飛,香港的優勢逐漸消失,「好運」很快就會用完,邊緣化危機迫在眉睫。這顯然不是危言聳聽,周邊城市無不全力發展經濟,唯獨香港深陷政治泥沼無法自拔,試問還有甚麼前途可言?
時危人事急,風逆羽毛傷。政客無良,政府無能,市民無奈,香港只能在內鬥內耗中不斷沉淪。幾位下屆特首參選人誇誇其談,對港人作出不少承諾,開出不少期票,其實為政不在多言,如果他們無法改變行政立法惡鬥的局面,一切都將淪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