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對外工作推深改 黨委對內又對外

農曆新年之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首次會議,「外」成為關鍵詞,一口氣審議通過了四份涉「外」文件,包括《關於加強黨對地方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改革駐外機構領導機制、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的實施意見》、《關於改革對外工作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改革援外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如此密集地布局改革對外工作,在近些年來是第一次。這亦表明,繼改革、安全、互聯網、軍隊、紀檢監察等領域的改革之後,作為重要權力的外事領域,也將迎來大改革。

實際上,四份新文件都有現實針對性。就地方外事工作領導體制來說,由於外交屬於中央權力,自一九四九年建國之後,地方政府並無獨立的外事部門。改革開放之後,隨着涉外事務的增多,各省陸續設立外事辦公室,作為省政府的直屬機構。在二○○七至二○○八年,按照中央部署,為加強對外事工作的領導,各省外事辦公室由直屬機構,升格為政府組成部門,與公安、教育、財政等部門並列。

外交是重要的權力領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前期,在中央層面曾設置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既作為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又是總理的外事秘書班子,當時一度由國務院總理擔任外事領導小組組長。一九九八年,撤銷國務院外辦,改設為中央外辦,由國務院系統劃歸中共中央系統,原由總理擔任的外事領導小組組長,也改歸總書記兼任。中央外辦成為對外工作決策運轉的中樞機構,負責協調外交部、中聯部、外宣辦、商務部等政治、黨務、文化、經濟的涉外事務。

駐外機構或統一監管

地方層面,雖然各省設立的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均由省委書記擔任組長,但是各省外辦均列入省政府部門序列,通常又與省港澳辦、僑辦等合署辦公。這與現在「黨管一切」的趨勢不符合。按照此番改革,預計未來各省外辦將劃歸省委領導,體現「黨管外事」。然而,由於外辦負責證件審批、禮賓接待等不少行政事宜,預計外辦會像各省外宣辦、台辦那樣,列入省委序列管理,但在省政府加掛牌子。

駐外機構的改革,同樣是外事改革的重要環節。按照目前的體制,駐外各使領館由外交部選派大使、總領事,但軍委、商務部、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海關總署、公安部等分別派出國防武官及相關領域的參贊。各自垂直領導,條形分割。國內部門鞭長莫及,監管乏力。按照現時從嚴治黨無死角、無禁區的概念,未來的駐外機構在幹部監督管理方面,預料將打破壁壘,統一監管。另外,在十八大之後,黨務外交分量吃重,主管政黨外交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不斷走向前台,這亦將影響駐外機構工作體制改革。

援外思路不會大調整

「援外」是一項中國特色的工作。即使在當年國內餓殍遍野的時代,為了「支援世界革命」、顯示國際存在感,中國亦曾勒緊肚皮支援「亞非拉兄弟」。在改革開放、經濟規模擴展之後,援外工作更是變得「有錢就是任性」。但在國內民生欠帳纍纍、貧困人口數以千萬計的情況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傳統援外模式受到不少質疑。

十八大之後,中國加緊部署海外利益,在軍事、經濟、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大動作頻頻。譬如,在吉布提建設海外軍事基地,在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等地建設港口。加之現時「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戰略的實施,中國未來的援外思路不會有重大調整,只會加強,不會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