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負擔能力調查不可信

筆者從不否認香港樓價太高,昨日本欄才為此而替年輕置業者鳴不平。但討論問題總該實事求是,不要只作情緒宣洩,更不要被某些資訊輕易誤導,以訛傳訛,否則就容易製造社會矛盾。

譬如人們常說:「根據國際性的調查,香港樓價是世界上最難負擔的。」且看「世界最難負擔」,這是多嚴重的問題;而「根據國際性的調查」,表面看來,這又是多權威的根據。人們大多也不求甚解,說着說着,便當作是百分之百的事實。若是世界第二、第三還好一點,說是樓價第一難負擔,自然就容易激起民憤,社會的怨氣便愈積愈多。

事實上,香港樓價不一定是世界最難負擔的,美國房地產顧問機構Demographia將這世界之最推給香港,但不知有意抑或無意,偏偏沒把中國內地城市計算在內。中國房地產的活躍程度幾近於世界之最,不計內地城市,真不明白原因何在。

而香港的樓價是否合理,最合適是跟內地城市比較,跟世界其他地區比較,意義便沒那麽大。因為中國人對田宅的偏好,就跟印度人對黃金的偏好一樣,情況特別,很難跟其他地區的人相比。

實際上,根據其他研究,深圳、北京、上海的樓價都比香港難負擔,以深圳為例,房價收入比達三十八點三六倍,遠高於香港的十八點一倍。但這些真象都較少人談及,而「香港樓價是世界上最難負擔」的假象,人們卻常掛口邊,部分傳媒更偏好這類聳人聽聞的訊息,輾轉相傳,不少人便當作是事實看待。卻不知在中國人社會,不少年輕置業者的父母,已替子女付了樓價的三成至五成作首期,在英美國家是罕見的事。這種置業「成功靠父幹」的現象,在負擔能力的統計數字中便很難反映出來,故那些調查結果又豈能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