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大學與香港需要

施政報告說政府將要求大學進行更多符合香港需要、具影響力及可轉化作應用的研究項目,以配合產業發展及再工業化。這樣的想法已談了許多年,一直受大學及大學資助委員會的抗拒,從來沒有多大進展。特別是近年大學興起國際排名競賽,一切只依國際排名機構定下的標準。而國際排名機構實質有類信用評級機構,商業性質極濃,它們的排名評級標準基本上是依從英美主流意識形態,且將之過度數量化。

國際上已有些大學專門針對排名標準來改變學校政策,功利地爭取上位。相反,排名最好的名校一般不理會排名,它們的成就也不是依從排名標準來達到。在歐洲及英美,已開始對排名為主的科研教學方法不滿,並在科研與教學之外提出大學的第三使命為推動本地經濟發展,提出產學研與社會的結合和合作,其中德國大學體制從來如此。

中國再工業化的《中國製造2025》主要是揚棄美國和香港模式,學習德國乃至以色列。大學教育中的應用比例加重,就算科研也不是單單搞尖端的基礎研究,而是有更大的廣度,也與社會發展結合。香港的大學以往是培養公務員,近二十年是培養工商服務人才,最近卻似乎失了關連社會的因素,走上排名為主的模式,或許多了些英文論文發表,多了些專利權,排名爬上去,卻排斥教學,也排斥與香港社會人才與產業發展的配合,大學的目標似乎只是作為英美大學的分校。

施政報告今次的提法,可以帶來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