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生活繁忙,加上缺乏時間休息,令港人猶如置身壓力煲,不斷承受壓力,威脅精神健康。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底為市民測試抑鬱指數,結果發現對比一二年及一四年同項調查,達到「較大抑鬱」及「嚴重抑鬱」的市民百分率均上升,由一二年約百分之四及一四年約百分之三,上升至去年底百分之五點五。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抑鬱症的成因主要源於生活壓力大,環境遭遇驟變,例如被解僱、退休,容易成為病發原因。
五十六歲的Becky,十年前做婦科手術後,賀爾蒙分泌轉變,提早進入更年期,情緒開始出現變化,容易發脾氣、常常哭泣、失眠及專注力減弱,更突然被公司解僱,令她精神崩潰,甚至向丈夫透露有輕生念頭。丈夫決定帶她求診,是她首次確診患抑鬱症。之後又因不同病患,包括胃炎及膝關節退化,觸發第二、三次抑鬱症病發。
抑鬱症前後纏繞她超過七年,由於當時她對精神復康服務的資訊不了解,一直未有接受全面的心理治療。第二次病發時,偶然從社工得知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精神復康服務,於是決心求助,積極求診,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她說,「曾經試過自己停藥,結果搞到再次復發」,之後她開始報讀處理情緒的課程,「自己識得搵途徑減壓」,她開始每周三次到健身室運動,不但減輕她的膝關節退化症狀及痛楚,亦令心情變開朗。目前她會到香港心理衞生會以兼職形式擔當朋輩支援工作員,協助其他受精神困擾人士走出抑鬱。
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底舉辦抑鬱指數調查,共收回四千六百多份問卷,分析當中二千三百多份。調查方法是提出九題關於抑鬱狀況及特徵的問題,包括難以入睡、做事缺乏興趣及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等,予受訪者自我評估,總分為廿七分,若市民總分達十五分或以上,屬「臨床組別」,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守信提醒市民,若發現身邊親友突然變得「收埋自己」、失眠、胃口轉差、「以往處理到嘅嘢變成處理唔到」,可視為抑鬱症徵兆,若出現四種或以上徵狀,應及早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