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開錯「毒藥」病上加病

公立醫院醫生開錯藥事故頻生,連累病人「無病變有病」。有醫生雙重出錯,疑沒有檢視病人病歷紀錄,又沒有覆檢病人之前的用藥紀錄,過量處方長達一個月毒性極強的痛風藥物予患長期慢性腎病的病人,令病人併發病毒性腸胃炎、肌肉疾病、肝腎功能不全等「周身病」。

醫院管理局昨公布最新《風險通報》,揭示去年第三季共錄得十六宗重要風險事件,包括十五宗藥物事故及一宗錯誤識別病人身份個案。過去一整個年度(一五年十月至一六年九月),公立醫院共錄得八十六宗重要風險事件,包括七十三宗藥物事故及十三宗錯誤識別病人身份。

最新的一宗嚴重藥物事故,一名七十五歲慢性腎病病人因急性痛風發作入院治療,醫生處方藥物秋水仙素(colchicine)治療,三日後病人情況好轉。惟病人出院後,醫生疑疏忽沒有察覺病人患腎病,仍為他處方長達三十二日的秋水仙素,每日兩次服用零點五毫克劑量。結果病人一個月後出現毒性反應,包括肝腎功能衰退、病毒性腸胃炎等,院方始察覺失誤。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昨指,秋水仙素屬副作用極多的藥物,病人一般只需服用幾日便可治療痛風症狀,出院後可繼續服用作預防性治療,但要一直監測病情及藥物反應。

由於該藥影響器官功能,過量服用可致肝腎衰竭,病人如有長期腎病,處方更要十分謹慎,最多只可服十四日藥作預防性治療,否則腎功能衰竭得更快。

警示機制未包含所有藥

有腎科醫生表示,公立醫院藥物系統記錄部分危險藥物,當醫生處方過多時會有警示提醒,但並非每隻藥都有警示。藥房的藥劑師是另一道把關,若對醫生處方藥物劑量有疑問,亦會提醒跟進。不過,藥劑師一般無法得知病人的病歷紀錄。他認為醫生「應該醫人,唔係害病人」,處方藥物時要特別謹慎。

《風險通報》公布的另一宗藥物事故涉及醫生犯低級錯誤,因混淆藥物學名及商品名稱,大意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酮咯酸」(ketoralc)予有藥物過敏的病人,結果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的嚴重過敏反應,需要即時插喉及轉送深切治療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