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輸入外地醫生解急

香港的醫療制度百病叢生,但主要病源是醫生嚴重不足。去年公立醫院醫生、護士和專職醫療人員的流失率,都創出六年新高,當中醫生流失率達百分之四點七,護士達百分之五點四。

私院高薪挖角的對象,不僅是公院醫護人員,還有私營醫療機構,令這一界別的跳槽率高達三成,反映人手短缺是醫療界面對的問題。隨着人口老化、高齡產婦增加,本港的醫療服務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目前香港從外地輸入醫生,只有十一位限定在公立醫院系統工作的外地合約醫生。人手荒已經火燒眉毛,醫生組織也指工時過長,人手緊張,但業界部分人或擔心飯碗或怕被搶生意,又強烈反對輸入外地醫生。當局因此對輸入外地醫生,顯得畏首畏尾、猶豫不決。

香港每千人只有1.7個醫生,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澳洲是3.7,美國是3.2,英國是2.8,新加坡亦是2.8,南韓是2.6,香港的醫生人手幾乎是最低的。

在香港,培訓一名醫生需逾三百多萬元,絕大部分由納稅人支付。海外畢業醫生如果想在港執業,必須透過考試,該項考試的及格率平均只為7%。新加坡則甄選了全球共一百五十八所高水平醫學院,這些醫學院的畢業生毋須考試便自動獲新加坡承認。新加坡每年吸納約四百名海外醫生,不費分文便解決「醫生荒」。香港每年只吸納十名海外醫生,可謂作繭自縛。醫生人手短缺,最苦是病人,輸入外地醫生可解燃眉之急,香港再不能受制於醫療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繼續埋首沙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