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港女惡名 台灣怕怕

港人鍾意旅行,聖誕新年假期中,台北西門町、首爾明洞、大阪心齋橋到處都能聽到港式廣東話。不過,假期中最矚目的外遊新聞,當數三名香港少女在台北上引水產市場偷鮑魚、生蠔,然後躲入廁所大快朵頤,台灣傳媒大肆報道,更對港女作深度報道,只差未打上「小心提防」的標籤。

「少女美美的,但行動好嚇人、好丟臉」,台灣某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如此點評,媒體不但將二○一四年三月,兩名港女租霸的劣行再翻炒一次,甚至「十四巴港女」、「腿踢下跪男」亦被資料重組一番,結論是:「港女」了不得欸!

看了上述新聞,港人或感惱羞,有香港女性朋友(不敢用港女稱之)更怒了,直指事件本是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卻被套上「港女」之名,讓一眾守法者遭受懷疑的白眼。

惡名昭彰並非小事。從小處看,事關個人教養與質素、家教和背景;從大處看,事關香港及港人的整體形象、區外定位、人文質素及道德水平等。香港女孩接二連三在海外出醜、在本地行兇,反映了青年人的公民教育、守法精神甚至基本教育出了大紕漏。

說到守法精神,港人憂慮更多,一四年佔領行動之後,港青行動方式愈來愈激進,政黨、組織號召的勇武抗爭、公民抗命,往往是肆意行動的美化版,但實質仍離不開衝擊規條、違法挑釁,結果催生了佔中式的違法霸街、去年大年初一旺角暴亂的掟磚放火。大型抗爭中,參加者每每僥倖於法難責眾,或因普通法舉證門檻高而大鑽空子,到個人暴露在法制撒手鐧下,便無所遁形。

香港女孩在台灣犯事後已賠償和解,個人責任似乎完成了。但香港整體形象因之受到的損害卻難以補救。禍起蕭牆,當圖自救,但想想要港府效法國家旅遊總局,向出遊的市民發出「溫馨提示」,港人一定say no,自救還需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