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的歷史建築物維修資助計劃,門檻高,堅離地!該計劃供全港逾一千四百幢被列入古物諮詢委員會名單的歷史建築物業主申請,惟計劃推行至今八年,只接獲一百宗申請,獲批的只有五成。本報近日巡視全港多幢被列入名單的歷史建築物,不少出現結構問題。此外,沙田韋氏家祠及屯門鍾氏家祠,曾因滲水問題嚴重而急於維修,前者因限制多而放棄申請資助計劃,後者負責人則直言「申請逾半年無果,惟有自己畀錢維修。」文物保育學者及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規定業主需要逐個部分入紙申請撥款的做法,過於繁複,根本就是「趕客」。
「要交好多文件,又要將祠堂開放畀公眾參觀,限制多多,申請得嚟,間屋都冧啦,惟有自己出錢整,結果連古蹟都冇得做!」有近百年歷史、曾獲評為擬議三級歷史建築的沙田上徑口韋氏家祠,由於早前被大幅度改建,古諮會在一三年四月十七日,確定不再就評級進行評估。身兼家祠管理人的上徑口村村民代表韋國雄稱,在○七年,該家祠滲水及被白蟻侵蝕情況嚴重,曾考慮申請維修資助計劃,但獲悉輪候時間長逾半年,無法即時做緊急維修,只好放棄。
韋國雄表示,為了盡快杜絕滲水問題,村民當年決定自行斥資約兩百萬元做維修,將家祠瓦片屋頂及木製結構,改成水泥仿造屋頂,牆身本來的批盪亦重新鋪上橙色瓷磚,藉以杜絕白蟻侵蝕。
維修雖可解決滲水問題,但到場視察的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表示,該家祠具晚清時期鄉村建築的典型特徵,目前改以瓷磚及水泥等現代物料裝修,她估計古諮會認為裝修損害建築原有歷史特點,所以不再為該建築物評級進行評估。
同樣曾獲評為擬議三級歷史建築的屯門鍾屋村鍾氏家祠,都是因被大幅度改建,古諮會在一三年四月十七日,確定不再就評級進行評估。管理人兼鍾屋村村民代表鍾錦明表示,家祠屋頂多年前滲水,雖曾申請維修資助計劃,但審理時間過長,「我哋喺○八年開始申請,等咗成大半年都唔批,但係祠堂漏水愈嚟愈勁,村民只好自費裝修,大約用咗二百萬,工程做咗年幾完工。」
改建程度較低的鍾氏家祠,雖然保留了木屋頂,但牆身改鋪上瓷磚,原本手繪壁畫亦被雲石浮雕取代。「壁畫有象徵意義,可以由此推斷附近地區嘅歷史。」 吳韻怡檢視時不禁搖頭說,「依家壁畫冇晒,隨時對香港未來嘅近代史研究,造成負面影響。」
為促進古蹟保育,發展局自○八年八月起,向歷史建築物的業主提供維修資助計劃,資助歷史建築物的業主,進行小型維修工程,向業主提供每宗申請最高為一百萬元的維修資金,到今年金額更提高至二百萬元,但由○八年八月至今年十一月的逾八年間,只有一百宗申請,五成獲批,合共批出四千六百多萬元的維修資助。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批評,該計劃申請門檻過高及手續繁複,令歷史建築物業主卻步,「當局要求將物業唔同部分,例如屋頂、牆身同地基等,逐個部分申請撥款,每個申請至少要等半年至十個月先有結果,令有即時裝修需要嘅業主無所適從,加上當局喺支援同教育方面工作不足,以致部分業主任由建築物自然毀壞,造成無可挽回傷害。」
「與其要逐個部分入紙,點解唔可以一次過撥款?」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委員郭偉強表示,發展局應將資助改為「一筆過」及加大資助額,「如果再唔改善,香港好多歷史遺產,將冇辦法傳承下去。」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由於每宗申請的維修項目不盡相同,所需審批時間亦有分別,故由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組成的評審小組,會以有關法定古蹟或已評級歷史建築的文物價值、維修工程的迫切性、遞交申請的時間和工程造價等因素處理審批。
圖:吳康琦、關萬亨
文:李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