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慢性咳嗽浸大:成效達80%

【本報訊】慢性咳嗽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近年有上升趨勢。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項臨床觀察研究發現,中醫治療能針對患者體質用藥,整體治療效果達八成。中醫師提醒,慢性咳嗽患者以氣陰兩虛或肺脾氣虛居多,容易因感冒引發咳嗽,日常應注意保暖防寒。

慢性咳嗽即連續咳嗽長達八周以上,以咳嗽為主症。患者咳嗽頻繁,咳痰不爽,難以抑制的刺激性乾咳,久久不愈,對身心健康造成困擾,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質素。浸大中醫藥學院分析一二年至一六年期間,一百三十名到浸大中醫藥診所求診的慢性咳嗽患者,當中女性佔七成五,或與她們體質較弱有關,發病率較男性高。四十歲以上患者的發病率亦較高。

多採補氣滋陰療法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吉鳳霞醫師解釋,由於慢性咳嗽多與感染無關,故化痰止咳藥和抗生素的治療效果多不理想。今次觀察結果顯示,患者以氣陰兩虛型為最多,其次是肺脾氣虛型,臨床以補氣滋陰為主要治療方法。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後,卅九人治愈,六十六人情況好轉,故採用中醫治療慢性咳嗽的整體臨床總有效率為八成。常用於治療慢性咳嗽的中藥材包括紫苑、麥冬、黃苓、前胡、灸麻黃、苦杏茶、灸枇杷葉及甘草。

吉稱,慢性咳嗽屬於中醫「久咳」、「頑固性咳嗽」範疇,病因是氣道敏感性增高,喉嚨氣管乾癢或氣管收窄,咳嗽頻作,無痰或痰少;其次是遇到冷風、異味氣體等,而忽冷忽熱的秋冬季為患病高峰期。

她提醒,慢性咳嗽患者大多氣陰兩虛或肺脾氣虛,容易因感冒引發咳嗽,日常應注意保暖防寒,並避免過度勞累,多做運動,增強體質及注意飲食調理,以減低病發的誘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