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人信任網購 消委會籲防陷阱

【本報訊】消費者委員會昨公布《網上消費-香港消費者態度、營商手法及法律保障》的研究報告,訪問一千零十名曾經在近一年內使用互聯網的消費者,以及數十間網上及實體商戶,研究網上購物經驗和商戶經營模式。當中有網購習慣年輕人和中年人士居多,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對網上購物有信心,表示滿意及非常滿意的程度更高達九成八,但消委會發現不少網購人士忽略當中風險如貨不對辦處理等,故建議業界可提高資訊透明度,說明網上業務的政策,又建議政府引入新規例,訂立網上交易冷靜期,並倡議成立網上糾紛解決平台,處理涉及與海外商戶進行網購交易時的爭議。

「滴漏式」標價或誤導買家

調查報告發現,有網購習慣的人士擁有較高教育程度,有逾一半的大專教育程度以上受訪者有網購,但小學教育程度人士只有百分之一;而參與網購活動者主要因親友介紹,多透過大型網站網購,當中以年輕人和中年人士佔多數,在二十五至三十四歲人士就佔四成六參與。至於網購者平均每次消費為七百九十元,最普遍購買貨品為「非品牌服裝」達八成九,其次五成三為書籍及玩具。消委會主席黃玉山表示,有四百五十名受訪者沒有網購,指出對網購服務及貨品質素沒有信心,又指若網上商戶提供售後退款和退貨保障和增加透明度,會有助他們嘗試網購。

報告又指出,網上商戶的營商手法亦隱藏各種風險,其中部分平台網址雖以「.hk」結尾,但該網站卻並非在香港營運。消委會委員吳麗萍表示,消費者在交易過程可能被轉移到第三方平台購買如保險的附加服務。她又說,網購會出現「滴漏式」或「分拆」標價,消費者會購買過程後期才得知有額外費用。

倡設網上交易冷靜期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表示,建議政府引入新規例,包括訂立限期內取消網上交易權和規管網店展示重要資訊等。她又說,現時網購活動可遍及多國,消費者怕訴諸法律和負擔訟費,因此會放棄索償;故倡議成立網上糾紛解決平台和設立交易冷靜期,調解涉及本地消費者與海外用戶的紛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