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香港2030+》引發爭議

特區政府上星期公布了《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當中計劃了二○三○年之後香港發展的大綱,文件中特別提到會集中發展新界北以及東大嶼都會,一如所有現在政府提出來的方案,這些建議馬上引發爭議,特別是對發展懷有疑問的民意代表,他們批評這些建議側重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育,更有甚者,說政府諮詢不足。

收回棕地 爭拗難免

其實,這些批評對政府並不公允,因為是次政府所作的建議,都是建基於二○○七年發表的《香港二○三○: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二○三○》)最後報告,現時的建議,是在針對《香港二○三○》後的發展需要,而且這些都只是建議,實在談不上有任何決定,加上政府上周公布文件之後便隨即進行公眾參與。

誠然,政府現正處於弱勢,可是批評也要靠譜,為了批評而批評,便顯得論據薄弱,要對政府提案作具體的反建議,是比口號式的批評更有力。

說回《香港2030+》的內容,規劃處和發展局表達了先發展新界北的傾向,因早前在發展新界東北上惹起了莫大的爭議,加上橫洲分期發展的種種風波,自然觸及了土地這個敏感課題,特別是政府主動的提出會大規模收回棕地發展,更是碰到了土地公義這個馬蜂窩。從好的一方面來看,政府是有魄力去進行棕地發展;但從壞的一方面來看,這等於預示未來會有很長一段的爭拗期。

要發展棕地,便需要收回棕地,這便會涉及賠償問題。香港是法治社會,縱然發展棕地有其需要,但是也要顧及棕地業權人的權益。要是棕地目前已經在使用,如何安排遷徙和賠償是一大考慮,因為現在棕地普遍是以貨櫃場、露天貨庫、回收場、建築材料倉等作使用途徑,偏偏要安置這些會很困難,原因是這些用途可說是帶有厭惡性質,目前在棕地上作這等用途,已經不是理想的安排,只是現在的使用是既定事實。

諮詢階段 積極發聲

但如果像政府建議般另覓土地興建多層大樓,好讓這些使用者將業務搬進室內,這個選址過程也會有另一番的爭論,選址附近的居民不會願意有這樣的安排,而業界則會面對新選址遠離本身有利的作業環境,總之會是冗長的商議。

而更加可能的情況是,收回棕地作發展時會有損耗,即一塊棕地收回來時要作種種的妥協,因而土地的使用百分比需要打上折扣(即是所謂的「土地損耗」),結果收回棕地的數量要比實際使用的多,才可以對沖這個「土地損耗」,也意味着更多人受到影響,這無可避免地會帶來更多的爭議。

而且政府文件不建議將粉嶺高爾夫球場納入發展範圍,雖然政府解釋這幅土地上有歷史建築物、值得保存的古樹、成熟的樹林及原居民的祖墳等,在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上或有限制,但現在已將粉嶺高爾夫球場發展排除,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尤其是在早前新界東北發展上,粉嶺高爾夫球場是「風眼」之一,當時已有建議探討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去留。

現時風波才平靜下來,政府在策略上也應該將粉嶺高爾夫球場放進《香港2030+》的研究之內,因為要去碰棕地而不對粉嶺高爾夫球場有任何的處理,是容易給批評發展的人予以口實。

《香港2030+》現時還只是在諮詢階段,如何發展新界北需要更多的公眾參與,這個關乎香港未來的重要發展,值得大家積極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