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追求完美,當預期目標無法達致,則容易陷入沮喪及深深自責中,或誘發情緒病。有精神科專家指出,抑鬱症患者大多是完美主義者,輕度的完美主義只屬性格表現,過分吹毛求疵及高要求則屬病態。五十三歲的官女士是事業女性,工作表現出眾,人生一帆風順。但她誕下女兒後,發現女兒的表現經常無法符合她的期望,觸發她患上混合性焦慮抑鬱症。
「個女瞓着咗唔郁,好驚佢係咪猝死,每隔幾分鐘入房望吓佢。」官女士十七年前開始有焦慮及抑鬱症狀,那年正是女兒出世。她生育後辭去工作,專心湊女,但是作為新手媽媽,凡事都感到過分緊張憂慮,「其實係好清楚自己性格有問題,極度完美主義又悲觀,但就係控制唔到。」
她憶述,女兒三歲那年,因女兒一句「對眼睇唔到嘢」便慌張帶她求醫,即使醫生告知女兒雙眼無毛病,她仍堅持做電腦掃描,結果證實無事。但她仍不罷休,要求醫院為女兒做磁力共振,明知儀器輻射對年幼女兒並不好,醫生也不建議,她仍堅決要做。身邊家人感到她不妥,勸她求醫,最後證實患混合性焦慮抑鬱症。
官女士說,童年時父母經常爭吵,以致她長大後脾氣差,小小事即亂發脾氣。女兒功課差、不聽教,她試過體罰,「最嚴重一次係扯佢頭髮、打佢,對佢講咗好難聽嘅說話。」經過多次求醫,她明白到「女兒係獨立個體,我唔可以要求佢跟足我嗰套,佢有自己的人生」她學習釋懷,丈夫也一直從旁扶持,不離不棄。她現時參與義工組織,以自身經驗助同路人走出陰霾。
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表示,本港約一成人口患抑鬱症或混合性焦慮抑鬱症,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高,但性格悲觀。童年時候經歷創傷,例如受虐、家庭關係不和睦等,都易養成完美主義性格。他提醒市民,當發現身邊人有抑鬱傾向,應多給予關心及支持。精神健康基金會將於十一月六日舉行步行籌款,呼籲市民關注精神健康。
記者鍾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