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到病除:藥物配合 有效改善過動症

本港六至十六歲兒童中,注意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發病比率約為3%至7%。男童和女童的比例約三比一。男童的行為表現大多以衝動及過動為主,較容易被發現;而女童的症狀多以不專心為主,過動症狀較不明顯,因此比較容易被忽略。醫學界至今仍未能找出過度活躍症的成因,但相信跟神經傳導物減少有關。

過度活躍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常用於治療過度活躍症的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托莫西汀(Atomoxetine)。哌醋甲酯沿用多年,有助改善中樞神經傳導物多巴胺,從而改善集中力,75%患者服用後病情有明顯改善。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減低、輕微的睡眠問題和煩躁不安。在開始藥物治療前及在治療後的每6個月,應測量患者的脈搏、血壓、體重和身高。哌醋甲酯有不同的釋放系統,有短效、長效及混合釋放系統,配合患者日常需要。治療往往需要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甚至需要持續到成年。

勿因誤解失治療時機

不少家長在開始用藥時會猶豫不決,擔心副作用。其實,有關藥物已臨床上使用過相當長的時間證實安全有效。現今的教育制度及考試壓力大,若未能集中精神上課,將直接影響學童未來升讀心儀中學的機會。規律的藥物治療以及行為輔導,能夠幫助患者順利發展社交技能。因此,不要因為對藥物的誤解而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