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缺千二公頃 拓東大嶼 新界北 收地難

發展局昨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為本港二○三○年後的規劃、土地及基建發展訂出概念藍圖,料研究二○一八年完成。諮詢文件指按長遠土地需求的初步估算,新增土地預計至少需要四千八百公頃,扣除已落實及規劃的約三千六百公頃土地,估計尚欠土地多達一千二百公頃,當中包括二百公頃房屋土地、三百公頃經濟用途土地,以及七百公頃政府、機構或社區、休憩用地和運輸設施用地。

料兩區容納逾百萬人

為解決土地不足問題,諮詢文件建議訂立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發展面積共達一千七百二十公頃,兩區最多可容納一百零五萬人;政府同時建議設三條發展軸心連繫,包括西部經濟走廊、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和北部經濟帶。

新界北發展區達七百二十公頃,人口最多可達三十五萬人,當中包括過去被剔出新界東北發展的坪輋/打鼓嶺,亦包含二百公頃棕地,主要集中於恐龍坑和坪輋一帶。規劃署建議透過發展棕地和荒置農田,在香園圍、坪輋、打鼓嶺、恐龍坑、皇后山建設新一代新市鎮。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指當局對發展棕地已下大決心,即使面對反對亦會迎難而上,又指當局明年會進行全港棕地發展普查,並研究將棕地作業搬上多層大廈,估計十公頃的多層特別建築可放置五十公頃地面作業。

倡以高比率規劃用地

至於政府一直銳意發展的東大嶼都會亦成為另一策略增長區。東大嶼都會發展面積達一千公頃,連繫港島及大嶼山,發展局將於生態不太敏感的交椅洲附近水域和喜靈洲避風塘填海,未來人口可達七十萬人。政府預計至二○四三年本港人口料達八百二十二萬人,根據規劃方案可容納九百萬人口,足夠應付所需。

本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當局指二○四六年樓齡達七十年或以上私人住宅單位將達三十二萬六千個,因此須加快重建及復修舊樓的速度。而為改善生活空間,規劃署建議採用較高比率去規劃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建議比率調高至每人三點五平方米;休憩用地亦建議由現時每人最小兩平方米調高至二點五平方米。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不滿政府未提棕地處理辦法,形容政府「交白卷」。新界露天倉經營者協會主席鄧坤盛則反對興建多層大廈重置棕地作業,建議政府以地換地,將棕地作業遷移流浮山指定地區,換取發展區用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