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最近被問到會否角逐連任,他說正在「等消息」、「有了消息會第一時間通知大家」。CY等消息已經等了很久,建制派的挺梁之士也一直表示中央應盡早宣布挺梁連任決定,以杜絕某些人的「非分之想」,以「有利團結建制派,避免分裂」、以「有利於局勢穩定」。可惜CY和支持者的心急如焚及種種盡早宣布挺梁的理由沒有打動朝廷,中央的最後決定還在重重迷霧之中,朝廷一直在掂量觀察、深思熟慮。
朝廷最大的難點是只挺CY連任還是放開建制派中有人競爭?這背後還是涉及到困擾北京的老問題——在選舉產生特首的時段會有兩個或以上的人選擺在北京的桌面,讓中央「挑選」,也即隔三差五朝廷就要為此「煩惱」一番。而朝廷峰層的掌權者、話事人也會不斷更替,各有不同的想法和「心頭好」,在挑選特首問題上出現博弈和變數。一段時間張三出線機會大些,也可能王五、趙六機會大些,再博弈幾輪和中港形勢有變,事情可能回到「最初」,也可能爆出冷門人選。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決定九七年收回香港之時,朝廷就「老革命遇到新問題」——選誰出任首位華人行政長官。十幾年過渡期愈是臨近九七,「自告奮勇」和朝廷各派「看上的人」愈多,他們絡繹於中港之途,出沒在高牆紅門。過渡期十幾年,朝廷人事幾番新,最後由時任總書記的江核心「握手」定乾坤,跑出了董建華。
饒是這樣,特首選舉中愛國愛港陣營仍有三位夠分量的「大人物」——吳光正、楊鐵樑、李福善「不服氣」,要在四百人的選委會中爭一爭,他們的背後不乏中港上下支持者,然還是老董勝出。
從此港人領教了「欽點」特首的威力,等到老董是否連任時,江老爺子又出「口術」,選委會中的一位大老高喊「我挺董」,建制派、愛國愛港陣營中就再無人敢出來參選也。如此這般,大概就是挺梁派今天要的時光倒流、說一不二的境界。然而,這種想法如刻舟求劍,再難見到也。
事實上,「我挺董」令董建華在毫無競爭之下連任後,很快老董的執政處境就更加惡劣。江老爺子全退,交出了中央軍委主席的權杖,朝廷開始考慮特首換人,「明察暗訪」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及商界一、兩位「翹楚」,最終選中曾蔭權。
曾蔭權是半途上任,朝廷從穩定出發,當然希望讓他連任特首。因此,連任之時建制派中沒有競爭者,只有反對派的梁家傑拿到「入場券」和曾蔭權競選,然而只是陪跑而已。不過,這個陪跑舉動似乎又召喚回久違的競爭「亡靈」,到了一二年選舉特首時,這個競爭「亡靈」又傳導到了CY身上,他明明知道朝廷重點培養唐英年當特首,但仍勇於挑起競爭。此時朝廷也覺得形勢發展到今天,有競爭的選舉比「欽點」無競爭的選舉順應潮流,朝廷樂見在競爭中「發現」更合適的人選。
此門一開,就再難關上,蠢蠢欲動者踴躍。唐梁競爭之外,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時任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也擬加入戰團,可見愛國愛港陣營、建制派對競選特首興趣濃厚者大有人在,此時代政治潮流也。
照理,放開選舉、引入競爭、興趣者眾,這對朝廷觀察人才、肯定人才是件好事,有積極作用,也順應潮流民意。只是,朝廷更骨子裏的東西是害怕失控,害怕競爭下有對自己不利或不夠聽話的人勝出,於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然而走回頭路更難行,後果可怕難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