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泛民 本土莫「名」苦惱

今屆立法會選舉有七位本土自決派人士當選,雖然佢哋都聲稱支持民主,但又好拒抗外界形容佢哋做民主派或泛民主派,再加上廿二名泛民議員同自稱非泛民、非建制嘅醫學界陳沛然,外界就以「非建制派」統稱呢三十位議員,以便同四十名建制派議員區分。但無論係泛民抑或本土派,都有人對「非建制派」呢個統稱有微言,想盡快改番個新名,搣甩個「非」字。

喺回歸初期,政壇只有民主黨、民協同前綫等標榜民主理念嘅政黨政團時,大家都以「民主派」嚟形容佢哋。○三年七一遊行後,出現好多唔認同傳統民主派嘅民間組織,於是外界就以「泛民主派」統稱。之後社民連、人民力量等激進泛民政團出現,佢哋一度唔認係民主派一員,但一二年政改一役,佢哋又稱自己先係「真正民主派」,將走入中聯辦嘅民主黨同民協貶為「偽民主派」,愈講愈亂。

青政眾志拒認民主派

直至今次選舉本土派成功殺入立法會,外界就統稱佢哋係「非建制派」,但係唔少泛民中人認為用「非乜乜」、「非物物」嚟形容佢哋唔止冇特色,甚至帶有非正統、非主流嘅貶意。部分本土派就自認同泛民與建制派係「三分天下」,唔想被歸入同一分類喎!

既然大家都支持民主,咁不如簡簡單單叫番做「民主派」?不過部分本土派如青年新政、香港眾志同熱血公民等,正正係靠反對傳統民主派起家,自然唔肯接受呢個名。

嫌三嫌四 共識欠奉

有學者就提議用西方民主社會廣泛採用嘅「反對派」,惟泛民中人都好抗拒,認為呢個名喺華人社會係帶有貶意,講到佢哋好似「逢政府必反」、「為反對而反對」咁。至於另一個西方用語「在野黨」亦行唔通,因為即使係親北京、親政府嘅建制派,依家並非直接執政,冇「執政黨」又何來「在野黨」呢?

最後有人諗到學台灣政壇嘅「泛藍」、「泛綠」叫法,一於叫「泛黃」,但仍然有人嫌三嫌四,話「泛黃」有變舊、老化同褪色嘅意思,好似唔多吉利喎!改個名都咁難,唔通要搞番個公開命名比賽,再進行全民公投,各方先能夠達成共識?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