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時最大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是房屋問題。一方面是曾蔭權主政 (包括當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至當特首) 以來抑壓公營房屋的發展、停建居屋、減建公屋,以及減少土地的開發供應。在香港貧富懸殊加劇底下,基層生活的香港人沒法借公屋來解決生活困難的限制。另方面香港經濟金融化、本地和外來資金積累,本地也缺乏其他的投資機會,致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炒賣投資謀利。前者是剛性需求,特區政府故意忽視,後者的需求無限,卻供應不足更加重炒風,強化心理預期。
這兩個方面,政府都有能力解決,卻解決不力。說公屋興建缺土地是政府只在舊有保守的框子裏思想。
一是政府大可在短期內將已開發和新開發的土地全撥作公屋之用,先解決基層的住屋問題。二是政府改變大屋邨的做法,市區內外有眾多的官地,就連廢校也有幾百間,政府說見縫插針,實際上見不到舉動,反而是眾多土地閒置幾十年。單棟、小區的公屋發展只要配套安排仔細,規劃與建造不需多年。當然郊野之地還可動用,但若集中離島,如南丫島、長洲、坪洲、梅窩,只要政府補貼渡輪,居住人口便可由減反升。公屋設計適應環境,不會破壞生態,幾年間便可增添幾萬單位以上。
在私營房屋市場,閒置的單位不少。要解決投資投機帶來的非住家需求,關鍵是政府恢復租務管制。無利可圖,炒風便止。再在公屋擴建後進行市區重建,問題可止。根本的問題是:政府是否為地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