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不少形容女生的負面詞語,包括「港女」、「公主病」等,女生的精神健康問題一直被忽視,動輒被冠上負面詞語。有調查發現女中學生的抑鬱及焦慮情況比男生嚴重,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主要是因為女生的思考模式與男生不同,想法比較長遠,為自己添上壓力,而家長在女生「發脾氣」時,只會認為女生一般較情緒化,忽視了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調查機構提醒家長勿讓學業成為家中唯一話題,避免增加子女的壓力。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連續第五年發表「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報告」,去年十月至今年五月期間,訪問全港十四區四十二間中學約一萬五千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結果發現,有約三成九中學生有抑鬱徵狀,其中約四成一女生有抑鬱徵狀,較男生的三成六高,而高中生抑鬱情況比初中生嚴重,有超過四成高中生出現抑鬱徵狀。約三成一中學生更出現高焦慮狀況,較去年同期上升兩個百分點,而女生出現高焦慮的情況亦比男生多,分別達約三成八及兩成半。
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推斷,女生的思考方式與男生不同,想法較長遠,會於學生時期考慮自己日後於社會的角色,令壓力增加;而當女生「發脾氣」,家長亦只會以為女生普遍較情緒化,但實際上女生「發脾氣」可能有其他原因,家長因而忽略了女生精神健康可能出現問題。
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計劃幹事王艷芬指,受訪出現抑鬱徵狀的學生缺乏自信及自我價值低,質疑自己的能力,亦出現失眠。中學文憑試是學生壓力的首要來源,一成半受訪中一生已感到文憑試壓力而影響情緒,這情況更拾級而上,有超過三成高中生為文憑試感到壓力;超過四成學生更會表示「擔心上學」,約三成四人更表示「害怕上學」。
機構又指,若學生屢受朋輩排斥會更易患上抑鬱及焦慮,有約百分之五人表示自己經常受到朋輩排斥,而男生的情況則比女生嚴重,有約百分之七男生表示受朋輩排斥,比約百分之三女生為高,而男生主要被同學侮辱或攻擊,最常見的情況為「被用粗口咒罵」,其次為「被人取花名」及「被朋友用粗魯的姿勢或手勢侮辱」;而女生則主要被同學疏離或漠視,最常見為「被人取花名」,其次為「被用粗口咒罵」及「在同學中,我感到沒有存在感」。
調查機構提醒家長應多聆聽子女想法,指家庭溝通不應只以學業功課為主,避免增加子女的學習壓力。政府亦應增撥資源予學校及社區,推廣青少年精神健康,增加對學生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