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議題主導立法會選情不難理解。在社會撕裂、意識形態優先的今日,政治壁壘分明,用口號秒殺對手,早已見怪不怪。細看各黨派的宣傳單張,政治立場都非常鮮明,反而民生及經濟議題變得模糊不清,實在教選民失望。
政府弱勢,管治能力每況愈下。不論建制還是泛民,遑論本土派,批評政府施政的紕漏皆不遺餘力。近年每逢選舉時節,此乃指定動作,誰要是保皇,誰就失分,也就意味失去選票。
值得注意的是,由電子傳媒主辦的選舉論壇,各參選人多盡量出席,接受質詢,除了政治取向有清晰表態之外,涉及重大民生及社會的議題,亦難以迴避。尤其是主要政黨的參選人,必須清楚說明該黨的基本立場及政策性建議,爭取選民認同。
以房屋這個全社會熱議的課題為例,房委會最新的資料顯示,截至六月底,公屋輪候冊錄得近二十九萬宗申請。據分析,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較三月時的三點九年大幅飆升至四點一年,進一步拋離三年有望上樓的目標。
比較主要政黨有關房屋政策的論述,多流於簡單及表面化,包括大量增建公屋、縮短等候上樓時間,以及重推「夾屋」等近乎口號式的宣示。問題是,土地何來?有參選單張提出「建立中長期土地儲備」的概念,與政府的主張不謀而合。
在選舉論壇上,參選人應有較具體的說明,而非互相指斥,結果難以聚焦討論社會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