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地短缺,基建、住宅被視為發展的必需品,文康用地往往被忽視。不過,政府的可用土地,並不如想像中的少,本報記者追查五十八項早於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年代,即○○年前已提出的文康工程,當中五十二項至今竟然仍未動工;該些文康土地,有的雜草叢生、有的成為露天停車場、亦有被政府部門暫用,更有部分被基建工程「徵用」。「啟用無期」的工程涉及二十八個公園、十個體育館,大量的休憩處或園景區。這筆「巨債」不知如何償還!
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於○○年解散前,遺留一百三十九項康樂及文化設施工程,其後由重組成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手。歷經十六年,截至本年六月中,百多項工程只有六十四項完成,另外十七項在諮詢區議會後擱置或取消。剩下的五十八項,僅其中六項進入興建階段或獲立法會撥款,餘下五十二項「找數」無期。全港十八區中,元朗成為最大「債主」,有十項未完成工程,佔總數約百分之十七,大埔則有八項未完成工程位列第二,僅中西區及黃大仙區可以置身事外(見表一)。
在五十二項「凍過水」的工程中,部分用地因發展無期,暫時以短期租約出租,變成露天停車場,如馬鞍山警署旁的「第103區體育館」和大埔達運道旁「第6區體育館」。當中亦有不少用地被「瓜分」暫用,例如「鰂魚涌公園第Ⅱ期(第2和3階段)」,現由水務署等部門佔用;毗鄰啟業邨的「啟德公園」的用家分別是消防處、路政署、社會福利署及教育局;元朗光明英來學校旁的「第12區體育館」,部分用地成為了水務署的工地及露天停車場,未用的土地則正在「養草」。
部分工程亦因基建要「讓路」,如九龍城區的「老龍坑公園」,擬建用地在何文田西食水配水庫之上,但因要用作中九龍幹線的通風大樓及臨時儲存泥石區,而未能取用土地。同樣受中九龍幹線影響的還有「西九龍填海區D10道路旁的休憩用地發展」。而位於沙田石門安睦街旁的「第11區地區休憩用地」,除了供政府部門臨時使用,部分用地已出租成私人足球訓練中心,亦有部分用地用作重置受沙中線影響的設施。
雖然一些工程在文件上顯示為「已局部發展」,但記者調查後,發現實況差強人意。如「藍田公園(第Ⅱ期)」原規劃有約一公頃土地可用,即約等如一個標準足球場,但目前僅局部發展了一個零點一公頃的休憩處,整體工程未知何時才能完工。此外,位於馬鞍山恒明街兩旁的「第90區地區休憩用地」部分土地及「粉嶺/上水第20區鄰舍休憩用地」(聯和墟舊街市)已改劃成住宅用途,原定的文康設施已被消失。
其實前兩局遺下工程的進度問題,過去曾引起社會關注。前特首董建華於二○○五年的《施政報告》將一百三十九項工程中的二十五項,列為優先工程,亦有十七項於二○○六年獲揀選作進一步策劃,理應有助加快工程進度,惟至今仍分別有三項優先工程及七項進一步策劃工程並未完工,該十個項目有五個仍只處於規劃階段。元朗作為「最大債主」,當區區議員麥業成直言,工程多年來未能推展,政府無疑對市民有所虧欠。
文:陳偉豪
圖:關萬亨、吳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