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傳播甚廣的報道,講西安的反日遊行中,有青年砸日本品牌車和打車主,記者的結論是要警惕民粹主義及其危害。這明明是民族主義,和民粹有甚麼關係?前不久因車禍意外去世的資深外交官吳建民,生前的演講中,也經常告誡中國要警惕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許多人也將二者混為一談。民族主義是甚麼,大概都清楚。而民粹主義和它並列,顯然不是一回事。要不要警惕民粹,首先要明白它是甚麼。
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它是相對精英主義來說的一種政治意識。精英主義不僅是知識上優越的一群人,也包括掌握權力和財富的群體。精英主義的思想並不統一,有時甚至是對立的,比如中國應該是推進民主自由,還是保持集權穩定,朝野內外的精英認識不同,甚至體制內部也有紛爭,否則就不會有原來的胡耀邦、趙紫陽下台,也不會有現在《炎黃春秋》的去留纏鬥。
精英主義儘管有分歧,但在對待平民和普通民眾上,都有一種權力至上或智力優越的意識,認為民眾是需要被管束、教化、啟蒙的對象,民生民意或者被忽視,或者需要他們來代言。更重要的是,在任何社會,相對於民眾,精英一定是少數。
而民粹主義,字面的意思是民之粹、民精粹,他們認為精英集團誇誇其談,或腐化墮落,不了解民眾的生活籲求,還自以為是的要代表民眾。民粹主義寧願人民相信自己,他們對現狀不滿,渴望從生活到地位的改變。有幾句話能反映民粹思想:人民群眾有力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以民為本等。
民粹主義是外來思潮。中國歷史上雖然有樸素的民本思想,但由於權力產生和資源分配的關係,總體上民眾經濟上被盤剝,政治上沒有地位,輿論上沒有影響,溫飽生存都是問題,談何教育福利。過去的幾十年,中國民眾的生活雖然得以改善,但政治上仍無權,輿論上難發聲。民眾對經濟的貢獻最大,卻處於被代表的窘境。民粹主義得以流行,有兩個條件。
一是對外開放和交流,讓民眾覺得先進國家的人民才是真正當家作主,有地位、有權利和福利。很多經濟不如中國的國家,由於選舉和議會、媒體監督的關係,民生優先,福利好於中國。二是互聯網導致的資訊門檻降低和內容豐富,民眾完成了自我啟蒙和認識上的飛躍,看清了權力集團在維護誰的利益,而知識精英的代言也顯得隔靴搔癢和一廂情願。
民族主義是對外的,它的極端言行是復仇、擴張、宣戰,各國的教訓都證明由此導致的軍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於國於民都是災難。而民粹主義是對內的,它儘管眾聲喧嘩,但無非主張民生民意民權。民粹對統治集團有壓力,但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就是要傾聽民眾的呼聲,滿足其福祉嗎?
有人說反腐是利用民粹的壓力,得到鞏固權力的目的。果如此,壓力還不夠,反腐只讓民粹心理愉悅,還沒得到還利於民的好處。精英說民粹氾濫,阻礙經濟增長和大國責任。難道民眾反對各種漲價,要求漲收入增福利,就影響經濟嗎?發展經濟到底為甚麼?民眾要求國內民生優先,少一點勞民傷財外援或奧運會、APEC、G20,就是民粹影響國家戰略嗎?
吳建民或統治集團反民粹還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不是民,記者、自由知識階層反民粹就不可思議了。他們應做的是把紛雜的民粹主張,進行清晰化和理論化的梳理,和民眾一道,爭取新聞自由和政治權利。只有政治上分享權力,才能維護自身的言論和財產權利,也能最終滿足民眾對民生和福利的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