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到中核集團將在南海建造浮動核電站,有人或許以為是衝着南海仲裁案而來的新舉措。其實不然,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早已把這個項目納入能源科技創新的重點之一,現只是按着自己的本子辦事。所謂南海仲裁,不僅改變不了中國擁有南海主權的事實,反而讓世人更留意到中國核能科技的突飛猛進,同時亦顯示出中國對保衞領土和領海的自信。
須知道,海上環境和陸地不同,風浪無定,又時有風暴和海嘯,故在海上發展核電站,難度要比陸上高得多。不過,海上浮動核電站的好處是靈活度高,哪裏需要電,就可開過去,萬一不幸出現核事故,也容易取水降溫,或把整個核電站拖走,遠離鄰近城市,減少核輻射的危害。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就曾為軍方設計MH-1A核電,放置於輪船上,為缺電的巴拿馬運河區供電,後來因為運行費用過高而退役。七十年代,美國西屋曾想建造海上「離岸」核電廠方案,最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付諸實施。
近年,俄國為了供電給遠東或北極地帶一些邊遠地區及開發海底油氣田,決定開建「羅曼諾索夫號」浮動核電站,預料兩年後投入使用,如效果良好,俄國今後還會批量建造。
據知,中國所掌握的相關技術已相當成熟,不僅可以建造到海面上操作的「浮動平台」,還研發出一種「可潛式平台」,安全性超過三代核電標準。有了浮動核電站,除了南海諸島各種設施的能源供應得到解決,也為中國成為海洋強國目標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