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穿涼鞋前,記得「執執」對腳。拇趾外翻患者的腳內側「波子骨」凸出,腳趾重疊,患者更「步步皆辛苦」,有人跑步十分鐘已感「燃燒」般痛楚,生活大感困擾。但傳統手術會留下約五厘米明顯疤痕,感染風險較高。北區醫院首創內窺鏡手術,只需於患者腳部開五個小切口矯正拇趾,減輕疼痛之餘,雙腳不留痕迹。
為人師表的鄧先生○九年退休後愛長跑,但左腳愈跑愈痛,由最初可一口氣跑四十分鐘,變成跑十分鐘已感左腳炙痛,「直頭係burning(燃燒般),跑唔到落去。」每次步行亦感疲累和疼痛,到外地旅行亦寧願放棄遊覽部分景點。他於二○一二年完成手術後不再感痛楚,又可以跑四十分鐘。
鄭小姐廿二歲起留意到兩腳拇趾愈來愈彎,甚至「攝」到第二隻腳趾下,「波子骨」突出令她難以買鞋,「腳掌部分闊咗,鞋頭太窄會夾到波子骨好痛,但買大一個碼,腳踭又鬆。」就算平時沒走路都感到腳痛,鄭小姐五年前開始,先後為右腳及左腳動手術修正拇趾外翻,始回復正常生活。
北區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專科醫生凌家健表示,本港約四人有一人拇趾外翻,醫學界對拇趾外翻成因未有定論,只知逾七成患者有家族病史。七成患者為女性,常穿高跟鞋或鞋頭太窄,有機會引發病症。拇趾外翻是由於足部軟組織分布不平均,令連接拇趾與腳掌的蹠骨向外傾斜,波子骨凸出,拇趾頭向內屈貼向二趾。
嚴重個案中,拇趾與二趾重疊,重疊位置容易潰爛,腳底出現厚繭,趾關節亦會勞損退化,「日常活動時,雙腳承受全身體重五至七倍力量,拇趾外翻削弱拇趾功能,壓力轉由二及三趾,引起痛楚。」
該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呂敦慶自二○○○年起,把內窺鏡應用於拇趾外翻矯正手術,至今完成逾三百五十宗。他指出,傳統手術屬開放式,切口達五至七厘米,「攤開(皮膚)睇住裏面咁做(手術)」。
內窺鏡技術則只需於腳部開五個小至五毫米的傷口,以導管及手術刀鬆開軟組織,再把蹠骨拉正及以針線和螺絲固定。凌家健指出,初期拇趾外翻症狀可經運動等方式改善,但外翻固定後便需動手術矯正,因此市民如發現拇趾外翻,應盡快求醫。
記者張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