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女士曾遇美容不良營銷

【本報訊】近年有關美容業投訴增加,大部分涉及不良營銷手法。有調查指逾半受訪女性接受美容療程,或被推銷美容產品時,曾遇上不良營銷手法,包括疲勞式轟炸、低價利誘推銷等。有大專女學生早前到位於觀塘及曾光顧的美容集團進行美容療程期間,有職員向其推銷療程,指原價約廿一萬元的療程可「大減價」至約二萬元,又趁事主做美容時指「幫你睇吓信用卡限額先」,便摷其手袋及擅取信用卡碌卡,事主最終報警及向海關、消費者委員會投訴,案件正在調查中,惟事主已被事件嚇怕,「唔會再去接受名稱奇怪嘅醫學美容療程!」

香港婦女動力協會本月訪問了一千多名女性,半數受訪者指曾遇上美容業不良銷售手法,包括近兩成人曾在疲勞轟炸下被高壓推銷、一成七人以低價利誘推銷、一成一人認為療程功效被誇大,至於被迫簽帳或簽約則佔百分之一點七,情況令人關注。該會會長兼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認為,調查結果反映新修訂的《商品說明條例》未能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促政府應對預繳式服務費用的消費合約實施強制性冷靜期安排,並盡快就此充分諮詢公眾、美容業界及各持份者的意見。

擅摷客人手袋碌卡兩萬

大專生陳小姐透露,早前因面部意外受傷,擔心臉上有瘀痕影響外觀,便到美容院查詢解決方法,她先把手袋放在一旁,便進行療程,職員趁機游說她購買廿一個原價約廿一萬元的療程,並指可以一萬多元賣給陳小姐,及後着陳不能亂動,便摷其手袋,擅取其信用卡並碌卡約二萬元。根據陳小姐其中一張合約,療程的「原價」與「最終優惠價」大相逕庭,如一個二萬二千元的療程,「折扣」後只需二百五十八元。陳小姐更透露,事後還被職員威嚇不能取消合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