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談一帶一路戰略,總是聚焦於金融。事實上,國際金融中心從來不只局限於股市或相關衍生工具。香港九七前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當年國際貸款規模巨大,遠超本地貸款,但近一、二十年香港已變成內地A股二板市場,國際金融業務的比例卻大減。猶幸內地企業近年走出去,香港才可藉協助國外企業與內地企業合作,保留國際金融這一塊。近兩三年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了本港國際貸款、國際併購、國際投資等業務,但主要還是受惠於內地因素,而非港企特別能幹。(滙豐在海外到處虧損,到處被當地政府罰款,值得留意)。
很明顯,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金融平台,香港不能局限於上市及相關的投機。早些年俄國大企業和蒙古國營礦業來港上市,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溢外作用微不足道,反而股價波動容易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經歷○八年金融危機,香港應跟隨歐洲,不要再相信甚麼金融改革、金融創新產品等的謊言,而是要去槓桿化,還金融根本的經濟功能,亦即去金融賭博的成分。中國經歷了少數人搞出來的槓桿化泡沫後,現屆政府正全力去槓桿化,香港在這方面應與中央更好地配合,為現實經濟發展金融服務,這當中包括貿易信貸、財困貸款、保險與再保險等,回歸到金融的基本面,在這個基礎上與一帶一路國家以及內地一起,增量擴張推動金融發展。
當然,在過程中香港金融不能故步自封,必須向包括伊斯蘭金融等重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