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愛吟風弄月,自古皆然,偶爾發點牢騷,亦人之常情,「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做臥龍」——這是王安石變法不成之嘆!「烏台詩案」搞到蘇東坡雞毛鴨血,猶幸當年神宗憐才,認為蘇東坡詠的不過是柏樹,說有叛逆之心太牽強了,最終「魂飛湯火命如雞」,東坡被貶至黃州做團練副使。神宗對東坡總算「包容」,否則這位文學界的「十項全能」提早一命嗚呼,將是中國文化瑰寶的極大損失!
中央領導人於二○一三年三月一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提出:「領導幹部學習不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更指「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旨哉斯言!學習如何包容文人的「牢騷」,確實也是重要的一課。朱德元帥的名言是:做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了。是的,學習對文人的包容,真文人夠膽講真話,畢竟對國家走向富強之道,多少還是有引導的作用。
每個人都要學習,而且須虛心的學習。毛澤東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在一個會上的講話說:「一個人的知識面要寬一些,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裏走路,摸索不着,那會苦煞人。」是以毛澤東生前提倡讀書,他甚至親自編書、薦書和講書,順理成章地成為他習慣運用的領導和工作方法。
老朽手頭有部《人民日報》出版的《習近平用典》,可見習也博覽群書,冀望他「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對當代知識分子的批評,真正的多些包容。二十世紀初的魯迅,發出這樣的聲音: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老朽深信,只要對知識分子多些包容,這精神界之戰士必繁花似錦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