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貨櫃業前景堪憂

經濟不景氣觸及本港各支柱行業,除了旅遊業吹寒風之外,物流業面對的困境也不能忽視。根據港口發展局的最新資料顯示,本港貨櫃吞吐量已經連跌二十一個月,最新全球貨櫃港排名更下滑至第六位。

二○一三年夏天經歷四十天碼頭工潮之後,貨櫃碼頭元氣大傷,同年末本港排名已跳出三甲,居於上海、新加坡和深圳之後。論處理貨櫃的效率,香港雖然上佳,而且是二十四小時運作,但費用高昂,而鄰近的內地碼頭,無論在硬件及軟件的競爭力,都逐步追上來。

據貨櫃運輸業職工總會指出,今年港口首季只處理四百四十一萬個標準箱,較去年同期減少約一成。吞吐量下滑,令數以千計的吊機手、工程人員及橋邊理貨員等技術員和工人的生計大受影響。

貨櫃業的供應鏈牽一髮動全身,連帶貨櫃車司機,行內估計約有四萬名之眾。據悉,骨牌效應之下,貨物保險業亦受到打擊,公司保費收入大幅下滑,經紀的佣金亦被迫削減,轉行者大增。

全球貨櫃碼頭的競爭超激烈,不進則退,失去的業務難以重返。鄰近幾個貨櫃港均進步神速,如深圳的鹽田港、廣東的南沙港及赤灣港,與本港形成競爭。鹽田港面積大,較整個葵青區還要大,是香港貨櫃碼頭的兩倍,上海的洋山港則更為龐大。物流業前景堪憂,端看政府在物流業用地問題上何時能兌現承諾。且看政府的回應能否釋除業界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