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港電子支付先發後至

日本當局為催谷旅遊業,計劃推行生物認證付款模式,旅客預先登記指紋及信用卡資料,可在境內憑指紋進行「無現金消費」,預計今夏開始試行。電子消費模式的變化,反映金融科技的日新月異。

事實上,「一機在手,全球通行」的概念在不少地方已相當普及。美國蘋果公司的「Apple Pay」及谷歌公司的「Google Wallet」已得到廣泛應用;而在內地,幾乎所有連鎖商舖都設有「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付款,朋友之間亦可通過這些功能,輕鬆實現「AA制」分帳功能。

另一方面,今年二月「Apple Pay」正式進軍內地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甚至在最近大熱的韓劇《太陽的後裔》中,亦可見女主角以智能電話的程式在櫃員機上提取現金。

說到電子消費模式,其實香港曾經在全球獨領風騷,早於一九九七年便推出「八達通」,且迅速普及,成為國際典範而被爭相倣效,連日本傳媒也曾大篇幅推介。可惜好景不長,儘管近年來「八達通」仍有推出新功能,卻始終依賴NFC近場通訊功能,需要「一卡在手」,更受限於卡內餘額,功能上始終有所制約。無可否認,「八達通」已是上一代技術,比起新一代的流動支付的確遜色。所謂不進則退,香港在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由領先變落後,必須急起直追。

金管局去年推出電子支票(e-cheque),為企業商務提供不少便利。期望金管局與創科局合作,在金融科技方面多加鑽研,推陳出新,重振香港聲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