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 人工島飄移 隧道着陸點走線逼修改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再爆填海土地移位及沉降速度過慢醜聞,問題更連鎖式阻礙相關的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隧道工程進度,路政署不但要臨時更改隧道着陸點的設計及建造方式,連隧道接駁到人工島的走線亦要修改;隧道鑽挖機亦因更換刀盤而一度「滯留」施工中的豎井內。多項工程臨時變動不但影響工期,更可能導致額外開支,專家及議員均敦促港府加強監管,避免大橋工程超支延誤問題惡化。

路政署前晚深夜回應大橋人工島再度移位近三米的問題時「不打自招」披露多項工程改動,其中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海底隧道,原擬於人工島建造南面出入口,但「因應工地遇到的實際情況及填海交地的最新安排」,該署決定修改設計。若按原訂設計方案,隧道鑽挖機本要穿過人工島海堤下的碎石樁底層,而碎石樁要預先以灌漿形式將內部空隙灌滿,才能讓鑽挖機安全穿過。

恐未全灌滿 棄穿過碎石樁

但路政署去年經勘測及顧問工程師和不同專家反覆驗證後,確定假若碎石樁未能全面灌滿,會對鑽挖工作構成極大風險,因此於去年底決定降低隧道穿過口岸填海海堤下的走線,以避免穿過碎石樁。

鑽挖機換刀盤滯豎井五個月

同時,由於人工島的填海沉降表現較預期慢,延誤了交付北面着陸點填海地予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項目的日期,路政署急急修改着陸點設計及建造方式,以鑽挖機挖掘部分原定「明挖回填」的隧道。路政署無透露修改設計引起多少額外開支,僅稱「估計有足夠應急費用應付」,並有信心可於一八年完成隧道工程,大橋工程則於一七年底完成。

此外,路政署回應隧道工程被指停工數月時指,隧道南、北行線工程於去年四及六月展開,鑽挖機於十一月初貫穿北面入口的通風豎井,期間曾因更換刀盤而「滯留」豎井內,鑽挖機至本月中才再啟動,進入海底隧道段,路政署昨回覆稱,鑽挖機停留了約五個月。

藉鑽挖建隧道趕工 成本更高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認為,人工島移位近三米已等如一條行車線的闊度,屬相當嚴重,認為情況並不樂觀,恐移位問題加劇。他指人工島在數個月內兩度爆出移位問題,促路政署加強監察及向公眾清晰交代。土力工程處前處長陳健碩則指,因應地質問題改變鑽挖方式或走線並不罕見,至於以鑽挖方式取代成本較低的明挖回填,相信是為了追趕落後的工程進度。立法會議員陳偉業質疑,當局在大橋工程的控制成本、工程監管方面均有漏洞,而近日工程再發生致命工業意外,意外之多已令大橋成為「死亡之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