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造價飆升至三百五十九億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自五年前動工以來問題多多,由環評報告遭司法覆核、工人致命事故、香港口岸人工島「飄移」,到承建商涉違規排污,影響中華白海豚生態等,工程出錯、延誤、超支及工業意外堪稱「瓣瓣齊」。
原定今年完工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波折重重,先受環境影響評估司法覆核阻撓,令工程延誤逾年。
直至一一年正式開展工程時,由於建築物料價格上升及建造業工人短缺,加上大橋工程存在技術困難,導致口岸及相關連接路工程造價超支近五十五億元,由約三百零四億元增至近三百五十九億元,今年一月底於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五十四億元追加撥款。
港珠澳大橋通車日期遲遲未能落實,香港口岸填海工程更多次爆出嚴重問題。去年九月,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填海地錄得六至七米移動,路政署事後死撐情況普遍。事隔兩日,路政署被揭發涉嫌違規私自更改填海工序,竟在全無諮詢公眾及立法會下,將原來號稱環保的「鋼筒樁」填海方式,偷偷改為半鋼筒、半拋石方式興建海堤,施工時間因而增加。
今年二月,大橋本港工程有七支樁柱需承建商自費再做,以代替原本樁柱,估計工程延誤時間又再加長。
除了工程延誤,奪命意外亦頻頻發生,有指是與趕工有關。港珠澳大橋在一一年動工以來,曾發生多宗致命工業意外,以及數百工人受傷。今年初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港珠澳大橋追加五十四億撥款時,有議員質疑路政署隱瞞工傷死亡數字,斥官員不理工人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