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瑪麗醫院早前搶救病人(下稱A)期間遺失病人肺部活組織的醫療事故,院方跟進調查發現更多烏龍。A病人「失蹤」的樣本終尋回,原來當日忘記在收集瓶上貼A的標籤,院方為另一名病人(下稱B)抽肺組織時,誤以為是空瓶而重複使用,並貼上B的標籤。院方經基因配對後,確定瓶中樣本屬A。瓶內沒有發現B的基因,相信是抽取活組織過程不成功。A病人的樣本尋回,B病人則要重新抽肺組織。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早前已成立調查委員會跟進,但因事態有新發展,需調整成員名單,新調查方向包括為何收集瓶竟會重複使用,八周內完成報告。
事發於本月十三日,當日先後為兩名病人於瑪麗醫院放射診斷科抽肺部組織,但化驗室最後只收到一個樣本收集瓶,貼上B的姓名標籤,並進行基因檢測,與兩人的基因進行配對,前日(廿日)確定樣本為需搶救的A病人。院方又發現,B病人亦在同一房間抽取組織,職員在儲存櫃內取出收集瓶,貼上B的標籤,交由醫生存放組織,但基因檢驗結果顯示與B病人不符,推斷B抽取組織過程不成功,收集瓶並無混入B的樣本。
瑪麗醫院解釋,抽活組織成功率由百分之卅至九十八不等,視乎抽取位置而定,也可能因抽不到或抽取組織分量不足,需重複抽取。院方已向兩名病人解釋,並為B安排檢驗及跟進治療。
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黃鴻亮解釋,一般用微針抽取肺組織,分量不多,肺組織呈黏液狀,肉眼未必看見。故每次抽完後,須即時放入收集瓶及貼上病人標籤,防止與其他病人的樣本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