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事,新作風。港鐵主席馬時亨建議港府將每年股息補貼公共交通工具票價,成為首個對港鐵票價問題作出積極回應的當家,有關建議雖然被當局「秒殺」,但已成功樹立開明形象,不愧是前朝最高民望局長之一,這種淡若無形的政治技巧,在朝官員真的要多多琢磨和學習。
舉例說,當局一句不可行就否定建議,便難以令人信服。現時港府不是也用公帑補貼巴士、小巴和渡輪公司嗎?鼓勵就業交通津貼不是也為減輕市民負擔嗎?長者兩元乘車優惠不是也在幫補票價嗎?高鐵追加撥款一百九十億元填氹不是也變相補貼嗎?為甚麼這些措施可行,以港鐵股息補貼票價就不可行呢?事實上,港府在一四至一五年度便為交津計劃撥款四十八億元,以每年港鐵股息四十六億元補助全民搭車,並非高得不能接受的數額。
至於當局聲稱公帑補貼會降低營運效率,更是以偏概全的託詞。即使港府動用全部數十億港鐵股息,亦不過是補貼三、四成票價,算不上交通費大鑊飯,而且市民會選擇效率較高、服務較優的機構,公共交通工具之間不會因此而不存在競爭,降低效率之說難以服眾。
說穿了,當局不願採納補貼票價建議,連研究也不願研究,無非出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僚心態。然而,這種想法其實很愚蠢,今時今日的政治環境,官僚不做事所招惹的麻煩肯定更多,單是港鐵年年加價,便隨時觸發更大民怨,演變成火燒後欄的政治災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港府甚麼也不願做,補貼票價不可行,全民退保不可做,市民甚麼也要靠自己,還要政府來做甚麼呢?
據聞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恒鑌私下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提出三點建議,包括港鐵今年凍結加價及可加可減票價機制加入港鐵盈利指數等,且看當局又有甚麼推搪之詞。
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