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傾偈斷症靠細心

市民傷風感冒,醫生可以聽心肺或照喉嚨,但精神科醫生要與病人「傾偈」,需透過面談,拆解患者表達的抽象意思來斷症。這種挑戰吸引青山醫院行政總監張復熾廿年前投身精神科,十多年後,女醫生鄧宛兒亦入行。這些年,精神科變化良多,由冷門的專科變成要「爭崩頭」。兩位不同年代的精神科專科男、女醫生,同門師兄妹,道出精神科服務的變遷。

張復熾形容,精神科治療是「摸不到的東西」,病人不會清楚告訴醫生身體有甚麼不適,只會講出他們的感覺,例如人人都會感到的「唔開心」,醫生要透過詳細面談,確定這種感覺是否屬病態。

選精神科 曾被勸三思

九四年港大醫學院畢業、二○○二年取得精神科專科資格的張復熾說,當年精神科屬冷門科目,不及內、外、婦、兒等專科受歡迎,投身精神科的醫生很少,甚至有老師得悉他選擇精神科時,勸他三思。由於他喜歡思考,決定朝此專科發展。

近十年,精神科忽然變得吃香。○七年港大醫學院畢業的鄧宛兒說,當年一百七十名應屆畢業同學中,多達五十人揀精神科,「要爭先至入到」。治療精神病要抽絲剝繭找出病因,吸引她選擇此專科。她說,老師考慮成績外,也要從面試和實習表現觀察,認為合適的才揀選接受精神科培訓。

培訓「跟足英國」 更規範化

女醫生漸多,因女性細心又善與病人溝通,成為精神科醫生生力軍。鄧宛兒於一四年進身精神科專科醫生行列。

精神科專科培訓在過去廿年改進不少。張復熾表示,他讀醫科時,精神科內容只佔小部分。畢業後,他接受精神專科培訓「跟足英國」的內容及考當地專科試。回歸後,培訓變得規範化,加入不少心理治療內容。他指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醫學界至今對大腦的認識仍有限,未來需要加強此方面科研。

青山醫院今年正值五十五周年,院方與本版合作推出系列,連續四個周六刊登,讓公眾深入認識醫院的服務,改善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

青山醫院

記者蘇家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