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執政還有一個多月,歷史學家總希望蓋棺論定。馬英九追求的是歷史定位,他任內讓兩岸開啟了交流的大門,兩岸冰釋前嫌,更做到了「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沐浴在春暖花開的一片榮景中,確實是讓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有一定的歷史定位。
豈料,在任期的最後時光,因為民進黨候任總統蔡英文未承認「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原則,北京的反制措施,其後座力傷及馬英九的威信,綠營群起而攻之,批評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投降政策,「傾中」的負面效應浮現。其實這對馬英九甚不公平,馬英九努力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在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中,表達了他對兩岸和平的期許。
現在政治大環境改變,北京強勢,讓台灣百姓對馬英九有所質疑,對其推動的兩岸政策抱觀望態度,尤其是在綠營窮追猛打之下,誰來為馬英九美言?馬英九的委屈難以釋懷。現台灣批評馬英九之聲四起,也許正如曾經流行一時的歌曲《思念總在分手後》,總是要在分手之後才會想到他的好。
有台灣人在肯尼亞涉及國際電訊詐騙案,獲判無罪。在審判期間,台灣派出相關單位負責人前往救援。然而,肯尼亞當局疑配合「一個中國」政策,將他們遣送到大陸。北京堅持的是「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主權及管轄權,然兩岸還未統一,台灣還不是「一國兩制」,管轄權已歸大陸所有,這就是殘酷的國際政治現實。
馬政府在民意的強大壓力下,向北京提出抗議,傷及兩岸的和諧氣氛。而台灣欲加入亞投行,北京稱要比照香港模式辦理,台財政部長張盛和回應稱不接受這種矮化做法,台灣並非一定要加入,沒必要哀求。看來,由於民進黨即將上台,兩岸已提前「開火」,把馬英九晾在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