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為甚麼有些人的人格分裂

中紀委機關報發表了賈亮的文章《有大學生應聘時羞於提黨員身份》,文中說:「湖北某市一個鎮政府的王某某等八名黨員幹部為了出入境方便,隱瞞真實情況,將政治面貌填為『非黨員』,工作單位填的是『個體戶』或『無業』,並將旅遊費用在鎮財政報銷。」文中說「有大學生黨員畢業應聘時,羞於提自己的黨員身份;有的黨員幹部在社會上需要他做表率、幹工作往前衝的時候,灰溜溜『向後轉』自覺『靠邊站』……總之要不要把黨員身份亮出來,完全以自己利益為標準。」

指出病症 開錯藥方

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文中最後給出的建議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心中有黨』是放在第一位的,是其他『三有』的『總開關』。也只有做到心中有黨,才能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才能認認真真、原原本本『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合格黨員』。中國人最講『將心比心』,心中有黨,黨心中才會有你!」

賈亮的這篇文章,一方面看到了事實,指出了病症,另一方面卻開錯了藥方。有人譏諷道,這是要和黨談一場戀愛嗎?

文中一直沒有給出如果這些人心中就是無黨應如何處理的問題。如果心中無黨,「總開關」不存在,後「三有」豈不是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何況有些黨員在事實上本就是無黨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入黨並不是因為信仰,而是因為入黨能做官,甚至在犯法之後還有輕判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黨員出國與應聘羞於提黨員身份,直接原因是大學和社會長期實踐功利主義的結果。功利主義的教育,確實「完全以自己的利益為標準」。功利主義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有信仰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必須是以利益為導向,以利益為核心,以利益為結果。利益本身成了信仰,拜金成了主義,缺德成了道德,沒有底線成了底線。以功利主義為取向入黨的人,並沒有真正的信仰。

羞提身份 體制問題

在社會上經常有人說,如果是黨員,出國會面臨着拒簽,在就業時會提升就業的門檻,黨員成了一個不好的名稱。真實的情況則是,黨員並不是出國的障礙,很多黨員都出國且在西方國家安家。西方國家沒有政治歧視。國內就業,在官二代、富二代、窮二代板結的情況下,窮大學生的就業受到了嚴重的限制,似與黨員沒有必然聯繫。有的就業單位,還願意要黨員,尤其是國企。

黨員出國與應聘羞於提黨員身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的世俗化。黨員也是人,也會追求自己的現實利益,黨員並沒有生活在真空中。追求自己的利益只要合理合法,也就沒有甚麼可指摘的。鄧小平就說過,不講物質利益,短時期可以,長時期不行,對少數人可以,對多數人不行。受黨教育多年且入黨的人,似乎不應該談物質利益,其實這是錯誤的。談物質利益與黨員信仰並不矛盾,也毋須割裂。那些宏大理想如果沒有世俗化的支撐,也就如浮萍一樣四處游蕩。

但問題並不在這裏,而是在於打着黨員的旗號,追求着自己的不當利益。或者放棄黨員的旗號,追求自己的不當利益。這如同寺廟裏的和尚,打着普度眾生的名義,卻幹着殺人越貨的勾當,幹着搶錢強姦騙良家婦女的勾當。這不但是掛羊頭賣狗肉,而且是人面獸心了。

黨員出國與應聘羞於提黨員身份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與體制問題。如果把憲法規定的結社自由落到實處,相信就不會出現這種人格分裂的事。現在的問題是,結社自由還處於虛置和空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