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前的政改之役,開打前,朝廷和香江府衙的主要對手是香江反對派,大家是鬥了二十年的老冤家,在政改問題上,在「民主拒共」問題上,從回歸前就爭拗不已,加上今次政改到了「二○一七年普選特首」臨門一腳的決戰階段,反對派組織、策動「知法犯法」的「佔領中環」,朝廷、香江府衙高度重視,早就制訂好了「寸步不讓」的政改方案,並主動發起進攻,充分展現前所未有的強硬和強勢。
政改諮詢過程中,反對派和朝廷、香江府衙領銜主打,大家都是傳統套路和論述,爭拗真普選、假普選,爭拗有沒有外部勢力干預香港,爭拗政改方案是否符合一國兩制,是否符合香港《基本法》。
雙方一邊高喊「原則問題上絕不讓步」,一邊高喊「溝通交流」,又是座談會,又是早餐會,又是立法會午宴,又是跑到上海、深圳和朝廷大員各執一詞。與此同時,香港社會撕裂,輿論戰、民意戰打得不可開交。鬥簽名誰多,鬥示威遊行誰更聲勢浩大,反對派的「佔中」還搞了「三千死士」的「誓章」和演習訓練,煞有介事,整裝待發也。
結果,誰也沒料到,兩大學生組織發動的罷課示威,提前引爆了「佔中」,爆發了雨傘運動。
反對派失去了精心策劃的「佔中」領導權,朝廷遇到了比傳統反對派更難纏、論述上另有一套、鼓吹本土、城邦自治、分離自決的強悍激進對手,整個局面亂了套。
青年、本土、分離、激進、暴力乃至「港獨」的冒起,是回歸十八年朝廷與反對派政改之爭愈演愈烈,誰也不肯「雙贏」,只想把對方徹底壓倒致使香港政治陷入亂局、僵局的產物。
年輕本土派早就不耐煩了,可見政改之爭不解決,本土、分離思潮必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