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人人有書讀的衝擊

早前教育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今年參與中學文憑試的大約有五萬七千名考生,而估計可以考獲最低進入大學門檻的有二萬二千人,計算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再加上自資院校的學士學位,第一年學士學位總數達二萬四千多個,也就是說今年的學士學位數目比合資格的考生還要多,真的做到了「人人有書讀」這個地步。當然,這是指總體學位供求數據而言,若果只計算政府資助學額的話,仍然是有不少達標的考生得不到資助學額,相信放榜之後要求增加資助學位數目的聲音仍是會出現。

數字是客觀的,今天出現了文憑試達標同學可以百分百升學,其實是有迹可尋,因為少子化和出生率下降,每年報考中學文憑試的考生也在下降。早些年出現的中、小學殺校情況,已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這股學生人數下降浪潮的威力,現在出現的「人人有書讀」情況,只是中、小學殺校的後延版本而已。這個情況可以說是一個挑戰,也可以說是一個機遇,在乎我們怎樣去好好處理。

對一眾莘莘學子來說,文憑試達標便可升讀學士學位自然是受歡迎的事,以前社會時常批評資助大學學額不足,以致不少公開試達標的考生進不了大學,當報考人數減少而學額不變,變相是增加了入學的機會。當考生的自然會歡迎這個狀況,一來他們可以進大學的機會大了,二來在公開試的壓力也會少很多,這是一個受歡迎的事。

質素下降 衝擊專科

可是對大學而言卻是一個挑戰,因為當收錄學生變得普及化之時,如何平衡普及化的大學教育會是大挑戰。現時大約有百分之十八的年輕人可以考進政府資助的大學,當未來收生人數不變而投考人數下降,意味着收生質素會有妥協,特別是在六年之後,根據教育局的推算,出生率下降的低谷會在六年後出現,到時文憑試達標的大約有一萬七千人,若計算往海外升學的人數,根本就已經是達標就可以升讀資助大學學位。相對而言,目前的大學收生還可以有若干篩選條件,但在未來卻是學生主導,一些專業學科會首當其衝,因為學生入學質素下降,必然導致專業學科的教學受到影響。大學教育不應是職業導向,但在傳統香港大學的體系,一些專業學科如醫科、工程、法律等都是在本科內傳授,這對專業教育自然不無衝擊,如何平衡普及化的大學教育和專業知識的要求,會是一眾大學的大挑戰。

而且,大學的使命是育人和傳承,在本地適齡學生下降下,這個傳承和育人的使命也會有着不同程度的影響。本地生源不足,往外發展會是一個出路,觀乎周邊地區的做法,往外收生、國際化是大學抗衡收生不足的方法,可是國際化收生不免觸及本地學生的神經,諸如教學語言、學生宿位、資源分配等等均是要實在處理的大問題。可以這樣說,收生壓力是一個潘朵拉盒子,往後許多問題要急待處理,而不是頭痛醫頭的去看問題。

人力投資 仔細安排

站在總體社會而言,出生率下降而致「人人有學位」不一定是壞事。當然有人會說是學位貶值,但反過來可以看成是一個契機,一個提升總體香港人力質素的契機,不少的研究都實在指出,一個地區的長遠競爭力在乎人力的質素,而未來是人才的競爭,增加了的入大學機會可以看成是總體的人力投資。前提是要有好好的準備,不然的話這個人力投資只會變成數目上的成績,而不是實際的成效。在提升人力投資是質和量同樣的重要,而目前距離二○二二年還有六年時間,仔細的安排已是不容再有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