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香港「聖人」三種態度

孔子和孟子被尊為中國的聖人,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其實,孔子和孟子也有關於何謂聖人的論述,不一定是甚麼「立德、立功、立言」的大人物才配尊為聖人。在孔孟心中聖人與否主要是一種人生態度、做事態度,大致有三:一是積極負責、勇於擔當向前的態度;一是一身乾淨、潔身自好的態度;一是隨和又不失去自己的態度。

孔孟把這三種做人做事的態度歸之為一曰「任」,二曰「清」,三曰「和」,並舉出了代表人物。一是伊尹,乃「聖之任者也」;二是伯夷,乃「聖之清者也」;三是柳下惠,乃「聖之和者也」。夏商交替時期的伊尹從政,輔佐人君,實現他的人民共享治平之樂,此為功德之任;伯夷在周武王澄清天下、世人皆頌之時,他因不贊成周武王的所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一塵不染,獨成其清」;柳下惠在魯國為一小官,三度受黜,但他不以為意,無論在哪兒,受何磨難,都能「隨和處群」,和光同塵,處之泰然。

這三種態度可說是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為人處世的態度。其「上身」有的是「選擇」,有的是天生,有的是環境造成。略微想想,我們可知香港回歸後,港人面對巨大轉變,大致上也是這三種態度。有伊尹式的態度,要對自己認知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爭取實現,這裏當然有不同的意見和取向,形成政爭黨爭,然此正乃「任之者也」。

有伯夷式的態度,不喜歡香港回歸中國,懷念港英舊時代,只是香港不是首陽山,他們還要在這個花花世界混下去,不想為堅守志節活活餓死,成不了「聖之清者也」。

更多的人是柳下惠式的態度,既來之則安之。他們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不過香港已是民主選舉社會,他們要盡公民責任,每臨大事,會被「撕裂」,暫會失「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