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碼:公關災難 火上澆油

康文署要求一名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本地劇團團員在場刊介紹中刪去「國立」二字,掀起一場政治審查風波,有網友借題發揮,笑指日後內地名演員兼導演張國立可能剩下個姓,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亦可能要改名「李早」。網民創意無限,演活一場最鮮活的諷刺劇。

對於今次「去國立化」事件,社會普遍認為港府無事生非,自製炸彈,畢竟「國立」也好,「島立」也好,亦不過是一個大學名字而已,根本不代表着甚麼,如果事事「正名化」,何不連「英皇道」、「太子道」、「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等亦統統刪去?正如有人說,如果官僚真的如此忌諱,當初便應該定下清晰指引,名正言順,由演藝人士自行決定是否接受遊戲規則,如今閃閃縮縮,模棱兩可,反而更顯理虧。

有政界人士分析,康文署在此收緊審查尺度,可能與兩岸形勢變化有關。自民進黨蔡英文勝出台灣大選後,北京不斷釋放施壓信號,例如日前突然宣布與曾為台灣邦交國的非洲岡比亞建交,便令台灣當局大為不滿,被視為兩岸「外交休兵」時代結束的徵兆。而寶島變天後旅遊業不斷傳出中國大陸會大削旅客配額的消息,更是北京的鐵腕手段之一,如今香港對「台灣元素」忽然敏感,或許是兩岸博弈的延伸。不過,亦有指事件並沒有想像般複雜,只因前線官僚不知何解「突然戚起條筋」,添煩添亂。

不管怎樣也好,今次港府的拆彈手法實在很不到家,爭議鬧大後的解畫不清不楚,其後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半推半就下面對傳媒,亦只是將康文署的舊調重彈一遍,結果變成一場公關災難,火頭沒有澆熄,反而火上澆油。

「去國立化」事件據報不只這一宗,過去幾年斷斷續續也有發生,將來恐怕亦難免觸碰地雷,如果當局不認真處理,隨時會演變成政治風波,到時便不只是諷刺劇這麽簡單。

王俞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