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買春不賣報的張季鸞

三月二十日是民國報人張季鸞先生的誕辰日。他原籍陝西榆林,該地轄十二區縣,自明代正式設制以來,出過亂世梟雄李自成、一九四九年時的國家副主席高崗、一九八九年時的中共常委胡啟立,還有清華大學校長高景德、作家路遙、當紅民歌手王二妮等。至於一般的官學軍商名流,就更多了。但所有這些人,論當時的影響、死後的聲望,超越財富和政治的貢獻,都不如一代報人張季鸞。

文壇巨擘 報界宗師

張季鸞並非出生在原籍,他一八八八年生於山東鄒平,當時其父在此做官。一九○一年父逝後,他隨母扶柩返回榆林。讀書幾年後,從榆林到西安深造,一九○五年官費留學日本。回國後辦報論政,名滿天下。他在榆林時間不長,但一直不忘祖籍。曾用筆名「榆人」,本人和外人對他的身份認同也是榆林人。張季鸞五十大壽時,于右任賀詩:「榆林張季子,五十更風流。日日忙人事,時時念國仇。」

一九四一年五十三歲病逝於陪都重慶時,國共兩黨領袖同聲哀悼。先隆重葬於西安,幾十年滄桑殘破,二○一四年終遷回榆林,魂歸故里,與父母列祖同在。張季鸞曾兩度入獄袁世凱和段祺瑞時期。亦兩度從政,先任孫中山總統秘書,起草《就職宣言》等重要文件,但很快隨孫中山去職。一九二五年任隴海鐵路會辦,雖是肥缺,但一個月後直言:「不幹這勞什子,還是當我的窮記者去!」隨後輾轉各地,以《大公報》主編,享譽世界。一九四一年《大公報》獲得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獎章這一世界性殊榮,為中國報業所僅有。至於國內,張病危時,蔣介石親自探視,「握手猶溫」。逝世後,悼曰「季鸞先生,一代論宗」。周恩來的悼詞則是「文壇巨擘,報界宗師」。張季鸞最值得稱道的是主編《大公報》的「四不」方針:「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秉此方針,張季鸞寫評論,誰不對批評誰。他敢罵吳佩孚,斥其「有氣力而無知識」。挖苦蔣介石,「離妻再娶,棄妾新婚;兵士徇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點;不學無術,為人之禍」。對於抗戰更是立場鮮明,毛澤東唁電稱「季鸞先生在歷次參政會內堅持團結抗戰,功在國家。」 他懲惡揚善,自稱「以鋒利之筆,寫忠厚之文;以鈍拙之筆,寫尖銳之文」。他的政論穩健明達,入木三分,以分析透徹說理犀利名世。

手下幹將 文革投井

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張季鸞吸食鴉片,特別是在夙興夜寐寫評論的時候,常以此提神。像那個時代的蔣介石、陳獨秀等許多人一樣,他也去花街柳巷買春,有些社論在青樓寫就。但他雖買春卻不賣報,不為政治壓力和商業利益而放棄辦報方針,失小德而守大節。抗戰期間,張季鸞老年得子,收到各界豐厚賀禮。他稱「前方將士為國灑熱血犧牲,後方民眾死於炮火或家破人亡者不知幾萬家,我張某不能為得一子而收此巨禮。」後將封存的賀禮悉數捐出,其妻欲留一兩件紀念,也被他勸阻。

張季鸞傾注心血的《大公報》,雖是民國最有影響的報紙,一紙風行,朝野皆知,但一九四九年後,各地報館先後關停。殘留的香港版,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領導下,在香港繼續出版發行,從當年的「不黨」變成「姓黨」。他手下的幹將范長江,當年因寫紅軍長征、西安事變和延安介紹的系列通訊,名噪一時。後來出任中共宣傳高官,文革時卻投井自盡。現在含有他名字的中國記者最高榮譽「長江韜奮獎」,則是死後的紀念了。至於張季鸞本人,若活至中共執政也很有可能像范長江、儲安平一樣死於非命。即使苟活,也會因嫖娼被抓,像薛蠻子一樣上央視,懺悔自己的「四不」反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