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當翻譯和記者成為兩會新聞

全國人大和政協的兩會,新聞焦點本來應該是代表和委員,但多數參會者就像其中的莫言一樣不發言。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儘管著作等身內心有話,但開會時正如他的名字。網上傳出兩張開會照片,一張是莫言和導演馮小剛在一起,閉眼入定,另一張是莫言和導演陳凱歌在一起,莫言繼續閉眼養神,與此對照的是陳凱歌被眾多記者和錄音筆簇擁。不要以為他們在問答甚麼國計民生的問題,無非是娛樂八卦。

不是新聞但安全呀

是的,在兩會上談娛樂最安全,多少能引起點看戲觀眾的興趣。認識一些每年跑兩會的媒體朋友,儘管這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場合,但在他們的心裏,是把兩會當娛樂和花邊新聞看待的,盡量找花絮和好玩有趣的東西。既然是演戲、看戲,讓大家高興總是好的。當然每年總有一些參會者假戲真唱,比如今年就有政協委員蔣洪發言,順着政協主席俞正聲 「要包容不同意見」的講話,說「公民表達的權利必須要保障」。結果財新網採訪發表後,先是被微信等社交媒體屏蔽刪除,提示是「違法違規」,接着各大轉載的門戶網站和首發的財新網全部被刪除。參會者的講話如此命運,言談不好說,就說說他們的舉止穿着吧。社交媒體提到西藏代表團和隨行記者,統一佩戴了現任領導和前幾任領導的胸章,結果很多也被刪除。莫非個人崇拜可以低調地搞,但不要高調地宣揚?

代表委員身上挖不出亮點笑點,第五十次開會專職舉手的申紀蘭奶奶已經八十七歲了,再黑她已無新意,也不人道。之前任志強表達了點不同的意見,就被關閉微博,全國大批判,誰敢再造次?結果現在各大媒體標題紛紛是「習近平與王岐山邊交談邊離開會場」。這不是新聞,這是「起居注」,雖然古老,但安全呀。

從開會的主角身上找不出新聞,只能找配角了。於是新聞發布會上的翻譯,成為媒體焦點。許多媒體不厭其煩地報道翻譯多麼能幹、漂亮,上學時成績多麼優秀,工作經驗多麼豐富,陪同哪些大領導出訪,擔任過甚麼大場合的翻譯。還有媒體津津樂道翻譯的年齡、愛好、生活花絮。其實相當於國會的兩會,開會的都是中國人,討論的是中國事,關注的也主要是本國人,看不出有甚麼翻譯的必要。台灣以及許多國家的立法院、議會開會,從來沒見過安排翻譯。

偏偏忽視來幹甚麼

除了翻譯,還有記者。去年新華社的一位女記者,兩會採訪一位男神影星,發稿傾訴對他的仰慕,大讚他的風度、如何幫自己改稿,成為笑話。今年則是海外華文媒體的華人記者,不被點到,強行提問。提問時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先是盛讚新聞發言人傅瑩當大使時的表現,又高度評價軍隊大佬紅二代劉源的業績,抖出自己和劉的師兄弟關係,囉嗦了半天,最後才不着四六地問劉源為甚麼去人大工作。

果然這位奇葩記者上了新聞頭條。其他記者不甘落後,紛紛發稿披露那家海外媒體和中國的牽連、他提問前後的舉止言行,表示對不守規矩者的鄙夷,重申記者專業和職業操守的重要。記者本來是報道新聞的,沒有新聞,只好自己製造新聞,電影場記變成演出主角。不管怎說,那位記者還敢於提問。那些前排就坐的官方大媒體,又問了甚麼問題?兩會本來應該是代表委員質詢官員,但代表不敢問官員,記者又不敢問代表,最後就成了記者問記者的互掐。每年不止翻譯、記者,還有兩會的服務員、執勤的警察、場外「被」認真看電視的觀眾,以及如何放椅子、倒水、上菜,都會成為新聞。偏偏忽視了兩會的代表委員是怎麼來的?他們來應該幹甚麼?實際又幹了甚麼?而這一切又是誰導演的?